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成像(PET-CT)是将PET与CT融为一体而成的功能分子影像成像系统,既可由PET功能显像反映肝脏占位组织的生化代谢信息,又可通过CT形态显像进行病灶的精确解剖定位,并且同时全身扫描可以了解整体状况和评估转移情况,达到早期发现病灶的目的,同时可了解肿瘤治疗前后的大小和代谢变化。
目前应用最为广泛代谢物及标记物是氟代脱氧葡萄糖(18F-FDG)。18F-FDG能被组织细胞摄取,并在己糖激酶的作用下磷酸化,由于18F-FDG不能参加葡萄糖的下一步代谢而停留在组织细胞内,表现为高浓聚而被仪器检查。而肿瘤细胞膜上的葡萄糖转运体高表达,胞内己糖激酶表达及活性明显增强,故表现为18F-FDG在瘤组织内的高浓聚,PET检查表现为标准摄取值明显升高。
但是根据国内外文献的报道,对于原发性肝癌,PET-CT显像阳性率在50-60%,不是太高,因为一部分分化良好的肝细胞肝癌摄取18F-FDG不是太高,由于肿瘤细胞内含有一定水平的葡萄糖-6-磷酸酶,可将进入肿瘤细胞并经已糖激酶催化生成的6-磷酸-18F-FDG水解,去掉6-磷酸生成18F-FDG,18F-FDG可通过细胞膜被肿瘤细胞清除,接近正常肝细胞,PET-CT显像无18F-FDG积聚,出现假阴性结果;另一部分分化程度低的肝细胞癌及胆管细胞癌,恶性程度较高,葡萄糖-6-磷酸酶在癌细胞内表达较少或不表达,对18F-FDG有较高的摄取,PET-CT显示为高代谢病灶。18F-FDGPET-CT对胆管细胞型肝癌检出率高于肝细胞型肝癌。
对于肝内良性占位性病变,PET-CT特异性可高达90%。虽然个别肝脓肿可出现18F-FDG摄入而引起假阳性,但绝大部分肝内良性病变(如血管瘤、肝腺瘤、肝炎、肝脂肪浸润、局灶性结节状增生及绝大部分肝炎性假瘤等)一般不会出现18F-FDG高摄取。
对于转移性肝癌或者原发性肝癌的转移灶PET-CT诊断效果良好。在转移性肝癌中,对18-FDG常有高摄取,根据文献的报道,PET-CT对转移性肝癌的显像阳性率在90%以上。
总之,对于原发性肝癌的诊断增强CT或MRI要优于PET-CT,但在以下情况可以考虑行PET-CT检查:1.仅靠常规检查手段无法做出良恶性鉴别时;2.需要确定肝癌的分期和分级,明确全身转移情况,指导制定最佳治疗方案,有无根治性切除或肝移植适应症;3.疗效评估,判断有无残余病灶及活性,确定进一步治疗方案;4.肿瘤指标进行性升高,常规检查检测不到病灶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