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五七
这是一次旷日持久的
寻医之旅
晔问
问尊严,问名声
问灵魂,问态度
……
READON「杨雯君
青梅煮酒百尺竿头
」人物介绍
杨雯君,医院口腔颌面头颈肿瘤科主任医师。医学博士,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九三学社上海市青委会委员、上海交大医学院九院支社副主委。擅长腮腺肿瘤精细手术、美容切口治疗口腔及颌面颈部小肿瘤,颌骨囊肿保留牙齿手术、面神经缺损移植修复、晚期口腔癌及头颈肿瘤救治及同期应用显微外科技术移植各种皮瓣、骨瓣、肌瓣以最大限度保存及恢复患者的外形和功能。
现任全国唾液腺疾病学组委员、上海头颈肿瘤及口腔医学会口腔颌面外科专委会委员,国际内固定协会(AO)讲师团亚太区讲师,《中国修复重建外科》等杂志编委,亚洲口腔颌面外科医师协会(AAOMS)及国际口腔颌面外科医师协会(IAOMS)会员。
采访笔记《诗经·卫风·淇奥》有云:“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是说君子的自我修养就像加工骨器,切了还要磋;就象加工玉器,琢了还得磨。这很符合我今天采访的对象。
上海医院口腔颌面-头颈肿瘤科主任医师——杨雯君教授,擅长腮腺肿瘤精细手术,美容切口治疗口腔及颌面颈部小肿瘤,颌骨囊肿保留牙齿手术,面神经缺损同期移植修复,晚期口腔癌及头颈肿瘤救治及器官修复重建。
祖籍天津,五代中医世家,从海河边走出,在华西医科大学走过青春年华,终在上海九院百炼成钢。
“口外的平台,上海九院也许是国际上最好的,这里有张锡泽教授,邱蔚六院士,我是奔着能做外科手术去的。”他做过科里时间最长的一台手术,26个小时,这个纪录至今还没人打破,“有决心,能坚持,不放弃”。在他手下,救活过颈动脉破裂大出血的病人,此前并无先例。“血大口大口从嘴里涌出,溅得床上全是,我扑上去,手压已经止不住了,幸运的是那天张教授、孙教授他们都离我不远,援兵及时赶来,病人捡回一条命。”回忆起十年前那组镜头,他还心有余悸。
他坦言,所有外科医生都有这样一个阶段,就是太过迷信自己手上这把刀。“年轻时总觉得技术就是一切,后来胆子越来越小,懂得收敛了。”高手总是张弛有度,懂得把控,需要时顶得上去,平时要适当收敛,患者的安全才最重要。毕竟,手术的困难可以用技术解决,但是做到一定程度才明白,更困难的是,懂得何时放下这把刀。“我很早就坚信这种概念:很多事不是手术就能解决的。”大查房的时候,他会根据病人的情况建议是否开刀——每个病人都是活生生的个体,而每人都有独特的身体情况,他同意中医的根据不同情况“辨证论治”。
“没有最好的治疗方案,只有最适合你的。”他一直对病人这么说,而对于晚期患者,他强调平衡,主张不要做过激治疗。“手术即使完美无瑕,术后没多久病人就去世了,这种手术有意义吗?”对此他有一个很形象的比喻,人生如行路,健康的正常人平衡很稳定,就像走在大马路上,抗冲击能力很强;而患病的人就像走在桥上,医生力道不对,不小心超过了不但没把他拉回来,反而推了下去;晚期恶性肿瘤的病人更是如同走钢丝,平衡一旦没有把控好,就全军覆没。风中之烛,明明灭灭之时最需小心。“特别是有创伤的治疗,晚期肿瘤病人的手术、有些甚至包括放疗方案都要谨慎,千万不能过度。”
有些肿瘤则可以不开刀。他去会诊时,经常有肝癌、肺癌的病人复查时发现腮腺有肿瘤,看上去像是恶性的,觉得可能是转移,担惊受怕,一定要开掉。“实际上,有个特别的肿瘤叫腺淋巴瘤,又叫Warthin瘤,在腮腺下极部位生长,老年男性中常见。它是良性肿瘤,但可表现为同位素的热结节,就会让很多人以为是转移,而这种肿瘤是可以不进行手术的。”若要手术,就要权衡患者的身体状况是否可以;而身体条件不允许手术也问题不大,完全可以与肿瘤“友好相处”一辈子。
对医生而言,坚信自己做得到很容易,明白做不到的局限才是更需要格局和智慧;而对患者来说,不畏疾病,信任医生,相信自己,都是一种由内而外的力量。
手术医生,总有太多的惊心动魄。口腔颌面头颈肿瘤在面部那么重要的地方,还要保持美观,真是个精细活。狭路相逢勇者胜的场面不胜枚举,但控制住局面只有这两点:心思如履薄冰,心境如履平地。
有过在美国和新加坡的学习和工作经历,他说,好的医生就是一个社会活动家,社交,演讲,个人情趣的培养,人文素养的提升,都应该补课,“我不热衷于仕途,现在的十年,是外科医生的黄金十年,我希望十年后能形成自己的清晰特色,离张教授、孙教授更近一些。”
读他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