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介入科行肝血管瘤超选择硬化栓塞术一

时间:2019-2-27 14:19:21 来源:腮腺血管瘤

肝血管瘤是一种较为常见的肝脏良性肿瘤,病人多无明显不适症状,常在B超检查或腹部手术中发现。现无证据说明有恶变的可能。约10%的病人可并发肝囊肿。

肝血管瘤通常根据肿瘤的直径、肿瘤数目及病理来分型:

1、肿瘤直径分类(最为常见):

1)小血管瘤:直径:5cm;2)血管瘤:直径5-10cm;

3)巨大血管瘤:直径10cm-15cm;4)特大血管瘤:直径15cm;

2、肿瘤个数分类:

1)孤立型;2)多发型;3)弥散型;(孤立型和多发型较为常见)

3、肿瘤病理分类:肝血管瘤依据其纤维组织多少

1)海绵状血管瘤,是最为常见的类型;2)硬化性血管瘤;3)血管内皮细胞瘤;

肝血管瘤多无明显症状,当血管瘤增至5cm以上时可出现:

1)腹部包块;2)消化道症状:右上腹隐痛或不适、食欲不振、恶心、呕吐、食后胀饱等;3)巨大的血管瘤可对周围组织和器官产生推挤和压迫。压迫食管下端,可出现吞咽困难;压迫肝外胆道,可出现阻塞性黄疸和胆囊积液;压迫门静脉系统,可出现脾大和腹水;压迫肺脏可出现呼吸困难和肺不张;压迫胃和十二指肠,出现消化道症状;4)血管瘤破裂出血可出现上腹部剧痛,以及出血和休克;5)Kasabach-Merritt综合征:血小板减少、大量凝血因子消耗引起的凝血异常;6)游离在肝外生长的带蒂血管瘤扭转时,可发生坏死,出现腹部剧痛、发热和虚脱;个别病人因血管巨大伴动静脉瘘形成,回心血量增多,导致心力衰竭。

患者,女,51岁,行腹部超声发现约5.3×4cm大小肝脏占位,行腹部MR检查诊断为肝血管瘤。

腹部MR增强,病灶完全充填强化,表现为高信号,可鉴别肝癌。

患者于.11.11于我科行介入治疗。肝动脉造影可见肝右叶团块状肿瘤样染色。

使用微导管,超选择至肝右动脉,对肝血管瘤供血动脉精准硬化栓塞。

使用进口碘化油及硬化栓塞剂对瘤体供血血管进行永久栓塞。栓塞后可见瘤体显影,瘤体供血血管消失。

介入治疗3日后,复查CT可见:瘤体内碘化油聚集良好。

肝血管瘤在任何年龄段均可发病,以30-50岁多见,女性多于男性。对于需要治疗的肝血管瘤患者,治疗方式主要包括外科治疗、动脉介入治疗、射频消融等多种方式。

外科治疗,主要以肝段切除术和肝血管瘤切除及规则肝切除术,相对手术风险高、术后并发症多。

射频消融,对于最大径不超过5cm的肝血管瘤,效果较好;对于瘤体直径大于5cm但不超过10cm的病灶,术后易出现出血、坏死组织感染等并发症;对于巨大血管瘤(10cm)有一定局限性,风险较大;同时,大体积瘤体的射频消融会增加患者肾功能损害的风险。

动脉介入治疗相对上述两者,手术风险小,术后并发症少,肝肾功能损伤较小。对于大多数各类型肝血管瘤,均可适用介入治疗。

原创张宇介入患者服务中心









































北京治疗白癜风疗效最好医院
北京中科助力白癜风康复

转载请注明:http://www.rolvm.com/jbby/10060.html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合作伙伴 | 广告合作 | 服务条款 | 发布优势 | 隐私保护 | 版权申明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