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瘤能否完全消退,消退后会不会引起美观问题,尚不能预测。近50%的血管瘤会造成永久畸形。
结论:需要尽早对其进行合适的治疗;除非血管瘤极不显眼。
常见治疗方法有①手术切除;②冷冻治疗;③放射与同位素治疗;④注射治疗;⑤激光治疗;⑥光动力治疗;⑦口服药物治疗;⑧外用药物治疗。
1.手术治疗:采用外科手术方法将病损组织切除,以达到治疗目的。对于独立且较小病灶效果良好。
一般情况下,病损区血管丰富,血量大,手术时出血量极大,常常引起严重的失血性休克,术中需要大量输入全血,手术难度大,危险程度高。同时,由于出血后血往往不能全部切除即被迫终止手术,故术后复发率很高。手术切除部分瘤体后遗瘤局部畸形、缺失及功能障碍。手术费用昂贵,患者难以承受的负担,面部皮肤毛细血管瘤可结合整容皮肤移植术修复病损区。故手术治疗应严格掌握适应症,权衡手术价值,然后方可确定是否选择手术治疗。
2.冷冻治疗:此种方法用于血管瘤治疗源于60年代(小范围表浅病损可酌情采用),操作者利用液氮的挥发造成的强低温(-96℃),通常状态下低于-20℃,将病损区皮肤、血管瘤及血管瘤周围组织冷凝,使其细胞内形成冰晶,并导致细胞破裂、解体、死亡,再经过机体修复过程使血管瘤消失。
但此法会留下局部疤痕,在眼、口角、鼻尖、耳部治疗后常留下严重缺损性畸形及功能障碍。由于冷冻操作难控制强度和深度,同时组织对低温的抵御能力不同,出现治疗不彻底。复发较高,而直接影响疗效评价。另外留下的局部疤痕缺损性畸形功能障碍也不是受术者所期待的结果,但如果不出现此类状况,往往治疗无效。
3.放射与同位素治疗:其治疗原理就是利用放射元素所产生的r射线对病损区组织细胞核进行轰击到使其中的DNA链、RNA链断裂,终止核蛋白的合成造成细胞死亡和解体,再通过组织修复过程达到治疗目的。临床上常用的有:浅层X光照射,钴60局部照射,锶40胶片外贴,磷32胶体局部注射等。
放疗有损骨骼、乳腺、性腺、晶状体、甲状腺、皮肤等,小儿易引起造血系统改变。放射性皮炎长期存在,治疗后所治部位留下放射性损伤后萎缩性疤痕。对于这种由放射线照射所致的萎缩组织和萎缩性疤痕,不能排除其癌变可能,建议施行手术切除。新的观点认为,在血管瘤治疗过程中要尽量避免使用放射疗法。
4.药物注射治疗:此法源于50年代,枯痔注射疗法衍化而来。其原理是:将硬化注入到血管瘤瘤体组织中(不能注入血管中),引起无菌性炎症,肿胀消失后出现局部纤维化反应,使血管瘤、血管腔缩小或闭塞。常用的药物有:①硬化剂:鱼肝油酸钠、枯痔灵注射、枯矾黄莲注射液、明矾注射液、聚桂醇注射液;②抑制内皮细胞增生类药物: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转化生长因子-β、白细胞介素-8;血管抑素、内皮抑素、血小板因子-4、白细胞介素-12;苏拉明、干扰素、三苯氧胺等等。③亚甲蓝注射液;④糖皮质激素:曲安奈德混悬液;⑤碳酸氢钠注射液;⑥抗肿瘤药物:平阳霉素、博来霉素、甲氨蝶呤、沙培林等;⑦沸水注射疗法;⑧其他:尿素注射液、高渗盐水、无水乙醇、乌拉坦等。
副作用大:疼痛、硬结、坏死、继发疤痕、皮肤萎缩。
5.激光治疗:利用专业激光治疗设备对血管瘤组织进行凝固,并达到治疗血管瘤目的。激光治疗年龄越小,反应越好,建议3—7岁为佳。常用CO2激光、Nd:YAG激光、Ar+激光、铜蒸汽激光、闪光灯脉冲染料激光、翠绿宝石激光。
但激光治疗深度一般控制在表层皮肤0.2~0.4mm以内,超过0.4mm即产生明显疤痕,故对浅表性毛细血管瘤有一定效果,对深层血管瘤易引发出血及疤痕畸形。
6.光动力疗法:是先将光敏剂注入患者血管中,然后用特定波段激光照射血管瘤区域。光敏剂激活后产生光化学反应并导致血管瘤部血管内膜及间质出现光性过程,使血管管腔闭塞,以达到治疗目的。
7.口服药物:
糖皮质激素,适合婴幼儿迅速生长的毛细血管瘤、海绵状血管瘤或混合性血管瘤。短程大剂量:泼尼松4mg/D,隔日一次,疗程1-3个月治疗越早,年龄越小,疗效越好(80-98%)。不良反应:食欲亢进、库兴综合征(向心性肥胖,满月脸等),停药后可消失。影响生长发育和易患严重感染(免疫功能下降)、消化道溃疡等。
普奈洛尔,是非选择性β肾上腺素受体阻滞药,主要用于治疗心律失常、心绞痛、高血压等疾病。年Léauté-Labrèze等首次报道普萘洛尔对血管瘤具有显著作用;其不良作用远低于激素,现已经替代激素成为治疗血管瘤的一线药物。其治疗婴幼儿增殖期血管瘤的机制尚不清楚。
8.外用药物:噻吗洛尔,外用β受体阻滞药,有降低眼内压的作用,一般用于继发性青光眼,高眼压症的治疗。在临床实践中发现治疗血管瘤有效。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