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对于正常的细胞还是肿瘤细胞来说,从血管里面获取营养物质和氧分对于其生长都非常重要。实际上,相对于正常组织的毛细血管,肿瘤部位的毛细血管系统有其独特的特点——研究者们也正在通过利用所谓的EPR效应来实现对肿瘤细胞的靶向治疗。
但是,将合适尺寸的纳米粒子注射进入动物体内,通常需要近几十分钟到几个小时的时间尺度才能在肿瘤部位获得较高的药物累积量——在完成注射之后,到通过被动靶向作用富集于肿瘤细胞之前,有较长的一段时间,纳米粒子其实处于肿瘤组织毛细血管壁细胞之间的间隙中。
利用上述原理,中科院化学所的WangChunru及其合作者提出了一种新型的、高效的、靶向肿瘤血管壁的癌症治疗策略(DOI:10./s---3)。
研究者们合成了一定尺寸的内嵌富勒烯纳米晶体,再通过静脉注射将其通过尺寸效应靶向到肿瘤血管壁上,然后给与射频照射,富勒烯纳米晶体发生相变并发生“爆炸”——这样,肿瘤血管就会被破坏,并最终实现抑制肿瘤细胞生长的目的。
图片来源:DOI:10./s---3
版权所有,如需转载,敬请联系:生物材料快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