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q88百信医考通口腔主治医师12月29

时间:2017-2-12 5:33:54 来源:腮腺血管瘤

1.哪一类物品不适用干热灭菌法

A.棉织品和橡胶制品

B.明胶海绵和各种粉制品

C.凡士林和油脂

D.玻璃和陶瓷

E.液体石蜡

答案:A

解析:干热灭菌的~℃温度能使纤维织品变焦,所以不能使用干热灭菌,而其他选项的物品可以耐高温

手术器械、敷料的消毒

1.高压蒸气灭菌 压力灭菌器有下排气式及预真空压力灭菌器两种。一般器械、布类、纱布、棉花类及橡胶类等均可使用。灭菌效果可靠,但不同物质其压力和灭菌时间要求不同。   2.煮沸消毒法 此方法简单,应用方便,适用于耐热、耐温物品,但可使刀刃的锋利性受损。消毒时间自水煮沸后开始计算。一般需l5~20分钟。对于肝炎患者污染的器械与物品,应煮沸30分钟。加入2%碳酸氢钠时,沸点即达℃,可缩短消毒时间,效果更佳(金属器械煮沸5分钟即可达到灭菌要求),并可防锈。   3.干热灭菌法 利用电热或红外线烤箱高热烘烤进行灭菌。适用于玻璃、陶瓷等器具,以及不宜用高压蒸气灭菌的明胶海绵、凡士林、油脂、液体石蜡和各种粉剂等物品。不耐高热的物品,如棉织品、合成纤维、塑料及橡胶制品等,不可用此法灭菌。干热灭菌的温度和维持时间应根据消毒物品导热快慢、包装大小和安放情况而定。一般℃应持续分钟,℃应持续90分钟,℃应持续60分钟。   4.化学消毒法 应选择具有杀菌谱广、毒性低、无刺激性、性能稳定、无腐蚀性、作用速度快等优点的化学消毒剂。各种化学消毒剂可按其杀灭微生物作用水平分为高、中、低三种类型,可根据不同消毒目的选用,如:   (1)乙醇 在醇类中最常用,是良好的皮肤消毒剂。医疗器械消毒,可用70%~80%乙醇浸泡,但仅用于一般不进入无菌组织的器械灭菌,浸泡时间为30分钟。   (2)戊二醛 此为一优良广谱消毒剂,能杀灭各种细菌繁殖体与细菌芽胞以及真菌与病毒。无色、无刺激,腐蚀性较小。有机物对其消毒效果影响极微。适用于多种医疗器械的消毒。制剂为2%碱性戊二醛,用其浸泡器械,在2分钟内,可杀灭细胞繁殖体,10分钟内可杀灭真菌、结核杆菌,15~30分钟可杀灭乙型肝炎病毒,杀灭细菌芽胞则需4~12小时。   (3)碘伏 是碘与表面活性剂的不定型结合物。可配成水或乙醇溶液使用。可杀灭各种细菌繁殖体与芽胞,以及真菌和病毒,乙醇溶液较水溶液杀菌作用更强。消毒器械可用1~2mg/ml的有效碘溶液浸泡1~2小时。   (4)福尔马林液 含甲醛36%~40%即福尔马林液。本品具有良好杀菌作用,可杀灭细菌繁殖体与芽胞,以及真菌和病毒等。用于外科器械灭菌,使用10%溶液,浸泡60~分钟,用时应以灭菌蒸馏水冲净残留药液。   (5)含氯消毒剂 消毒剂溶于水中可产生次氯酸者称为含氯消毒剂。目前常用的有漂白粉、三合二、次氯酸钙、二氯异氰尿酸钠、氯胺丁等5种。含氯消毒剂杀菌谱广,对细菌繁殖体、病毒、真菌孢子及细菌芽胞均有杀灭作用。   (6)过氧乙酸 其气体和溶液均具有较强的杀菌作用。杀灭细菌芽胞用1%浓度,5分钟可奏效,而杀灭繁殖体型微生物仅需0.01%~0.5%的浓度,时间30秒~10分钟即可。对乙肝病毒也有杀灭作用。

2.关于碘伏,哪种说法是错误的

A.是碘与表面活性剂的不定型结合物

B.可配成水或乙醇溶液使用,乙醇溶液杀菌作用更强

C.可杀灭各种细菌繁殖体

D.对细菌、芽孢、真菌和病毒的杀灭作用较差

E.器械消毒应以1~2mg/m1有效碘浓度浸泡1~2小时

答案:D

解析:碘伏与乙醇成分不同

化学消毒法 应选择具有杀菌谱广、毒性低、无刺激性、性能稳定、无腐蚀性、作用速度快等优点的化学消毒剂。各种化学消毒剂可按其杀灭微生物作用水平分为高、中、低三种类型,可根据不同消毒目的选用,如:   (1)乙醇 在醇类中最常用,是良好的皮肤消毒剂。医疗器械消毒,可用70%~80%乙醇浸泡,但仅用于一般不进入无菌组织的器械灭菌,浸泡时间为30分钟。   (2)戊二醛 此为一优良广谱消毒剂,能杀灭各种细菌繁殖体与细菌芽胞以及真菌与病毒。无色、无刺激,腐蚀性较小。有机物对其消毒效果影响极微。适用于多种医疗器械的消毒。制剂为2%碱性戊二醛,用其浸泡器械,在2分钟内,可杀灭细胞繁殖体,10分钟内可杀灭真菌、结核杆菌,15~30分钟可杀灭乙型肝炎病毒,杀灭细菌芽胞则需4~12小时。   (3)碘伏 是碘与表面活性剂的不定型结合物。可配成水或乙醇溶液使用。可杀灭各种细菌繁殖体与芽胞,以及真菌和病毒,乙醇溶液较水溶液杀菌作用更强。消毒器械可用1~2mg/ml的有效碘溶液浸泡1~2小时。   (4)福尔马林液 含甲醛36%~40%即福尔马林液。本品具有良好杀菌作用,可杀灭细菌繁殖体与芽胞,以及真菌和病毒等。用于外科器械灭菌,使用10%溶液,浸泡60~分钟,用时应以灭菌蒸馏水冲净残留药液。   (5)含氯消毒剂 消毒剂溶于水中可产生次氯酸者称为含氯消毒剂。目前常用的有漂白粉、三合二、次氯酸钙、二氯异氰尿酸钠、氯胺丁等5种。含氯消毒剂杀菌谱广,对细菌繁殖体、病毒、真菌孢子及细菌芽胞均有杀灭作用。   (6)过氧乙酸 其气体和溶液均具有较强的杀菌作用。杀灭细菌芽胞用1%浓度,5分钟可奏效,而杀灭繁殖体型微生物仅需0.01%~0.5%的浓度,时间30秒~10分钟即可。对乙肝病毒也有杀灭作用。

3.用2%碱性戊二醛杀灭手术器械上的乙型肝炎病毒,则至少应浸泡

A.20分钟以上

B.15分钟

C.10分钟

D.2分钟

E.1分钟

答案:B

解析:戊二醛杀菌作用较缓慢,以2%碱性戊二醛浸泡医疗器材进行灭菌,需作用4~10h。对于一般细菌繁殖体污染物品的消毒,需作用5~10min;对于乙型肝炎病毒污染物品的消毒,需作用15~30min。

4.关于手术区的术前准备,哪种说法是不正确的

A.患者在术前应行理发、沐浴和备皮

B.与口腔相通的大手术,特别是需植骨、植皮者,应作洁治、充填等

C.术前应使用1:高锰酸钾或1:氯己定液含漱

D.取皮和取骨区应在术前1日彻底清洁备皮,以碘酒、酒精消毒后用无菌敷料包扎

E.若具有强有效的消毒条件或整容手术时可免去剃发

答案:D

(一)术前准备   患者在术前应行理发、沐浴和备皮(具强有效的消毒条件或美容手术时可免去剃发)。与口腔相通的大手术,特别是需植骨、植皮者,应先作口腔洁治、龋齿充填和残根拨除,并用1:高锰酸钾液或1:洗必泰液含漱;取皮及取骨区应在术前1日彻底清洁、备皮,以酒精消毒后用无菌敷料包扎。   (二)手术区常用消毒药物   1.碘酊 杀菌力强,但刺激性大,故在不同部位使用浓度不同:消毒口腔内为1%,颌面颈部为2%,头皮部为3%。使用后应予脱碘,碘过敏者禁用。   2.洗必泰液 为广谱消毒剂,刺激性小,故使用广泛。皮肤消毒浓度为0.5%,以0.5%洗必泰酒精(70%酒精)消毒效果更佳。口腔内及创口消毒浓度为0.1%。   3.碘伏 含有效碘0.5%的碘伏水溶液用于皮肤和手的消毒,同样也可用引口腔粘膜的术前消毒,其作用优于碘酊。具有消毒彻底、刺激性小、着色浅的优点。   4.75%酒精 最常应用,其消毒力较弱,故常与碘酊先后使用,起脱碘作用。   (三)消毒方法及范围   1.消毒方法 非感染创口应从术区中心开始,逐步向四周环绕涂布,但感染创口相反。涂药时不可留有空白,并避免药液流入呼吸道和眼内。与口腔相通的手术及多个术区的手术应分别消毒。   2.消毒范围 头颈部手术消毒范围应至术区外1Ocm,四肢、躯干则需扩大型20cm,以保证有足够的安全范围为原则。

5.有关手术中的解剖分离,哪种说法是错误的

A.术者应熟悉局部解剖,具有明确的解剖概念

B.主刀与助手问要相互配合,作好组织牵引

C.局部有炎症或瘢痕时,手术分离出血较多

D.锐性分离对组织损伤较大,一般应在直视下进行

E.锐性分离与钝性分离在术中常交替和结合使用

答案:D

解析:锐性分离对组织损伤较小,在直视下进行

解剖分离是显露组织的解剖部位、保护正常和重要组织、切除病变组织从而完成手术的重要手段。解剖分离应在正常组织层次中进行,即做到手术层次清楚、逐层剖入。为此,首先应熟悉局部解剖,具有明确的解剖概念,这是保证手术效果的基础。其次是主刀与助手要相互配合,作好组织的牵引,方可显露组织之间的潜在间隙,从而沿间隙解剖分离,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使手术顺利进行,否则层次不清、血肉模糊、出血多、损伤大,且易损伤重要组织结构。在局部有炎症、多次手术而瘢痕较多的情况下,组织粘连而界限不清,解剖常遭困难,且出血也多。

锐性分离

钝性分离

适用于

精细的层次解剖或分离粘连坚实的瘢痕组织

正常肌和疏松结缔组织的分离和良性肿瘤的摘除

  (一)锐性分离   用于精细的层次解剖或分离粘连坚实的瘢痕组织。使用的器械为锐性的手术刀和手术剪。此法对组织损伤小,动作要求细巧、准确,一般应在直视下进行。   (二)钝性分离   用于正常肌和疏松结缔组织的分离和良性肿瘤的摘除。主要以血管钳进行,也可使用刀柄、手指、纱布等。此法比较安全,但对组织损伤较大。   上述两种分离方法,在术中常交替和结合使用,但无论使用哪种方法,均应防止粗暴和意外损伤,且应注意手术的快慢节奏和保护创面,避免长时间的暴露和干燥坏死。

6.在口腔颌面外科手术中,使用钳夹止住表浅出血点后,进一步处理最常用的方法是

A.钳夹一段时间后,放开止血钳即可

B.使用丝线结扎

C.配合电凝止血

D.贯穿缝扎

E.“8”字缝扎

答案:A

解析:口腔颌面外科手术时,表浅出血点可用钳夹夹一段时间即可止血。

(一)钳夹、结扎止血   此法为术中最基本、最常用的止血方法,即用血管钳将看得见的出血点进行快速、准确的钳夹止血。不可盲目乱夹,如出血点因出血而看不清,可用纱布块压迫一下,待看清楚后再夹。钳夹的组织宜少,以免过多地损伤血管周围的正常组织。表浅的微小血管,单纯的钳夹即可达到止血目的;而较大的出血点,则需在钳夹后用丝线予以结扎,也可使用电凝。结扎所用的线头,作为异物长期留在组织之中,可造成感染或引起组织排斥反应,甚至影响创口愈合,故在结扎后剪线时,应尽量减短,避免遗留过长线头,这对整形手术和创面植皮尤为重要。对某些钳夹组织较多、钳夹组织的游离端过短以及钳夹的组织内有明显的血管者,为避免滑脱出血,可加用缝扎。对于大块的肌束应采取先钳夹,再剪断,最后缝扎,才能安全可靠,常用的缝扎方法为贯穿缝合法。   (二)阻断止血   此法为临床上止血效果最明显、最可靠的方法,即用钳夹、结扎和缝扎的方法阻断知名血管或术区中较粗大血管的血流,达到区域止血的目的。   1.知名或较粗血管的阻断止血 术中处理此类血管,应顺其长轴,细心将其从血管鞘中分离解剖出来,再行两侧钳夹或结扎后剪断,即可达到防止和减少出血的自的。注意血管结扎切断后所留下的断端长度,至少应为该血管管径的两倍,并应行双重甚至三重结扎,才能有效地防止滑脱。对较大动脉的第二次结扎,使用贯穿缝合法,则更为稳妥、牢靠。   2.颈外动脉结扎 颈外动脉是口腔颌面部血液供应的主要来源,因此,阻断结扎或结扎切断颈外动脉主干或其分支仍不失为预防和处理颌面部手术中出血的重要和有救的方法之一。由于颌面颈部血管侧支循环较多,在临床上双侧颈外动脉结扎的止血效果比单侧结扎更佳,但要注意其适应证,正确选择。   3.区域阻断止血 对血液循环十分丰富而又不宜使用上述两种方法止血的组织可采用此法预防和处理出血。在切口周围或在切除肿物血供的近心端先行圈式或栅栏式缝扎,即可达到明显减少出血的目的。   (三)压迫止血   使用外力压迫局部,可使微小血管管腔闭塞,从而达到止血效果。

对于较大面积的静脉渗血或瘢痕组织及某些肿瘤(如血管瘤、神经纤维瘤和嗜酸粒细胞增生性淋巴肉芽肿等)切除时的广泛渗血,可用温热盐水纱布压迫止血。

对局限性出血又查不到明显出血点的疏松组织出血区,可用荷包式或多圈式缝扎压迫止血。

如组织基底移动性差,不能缝合或缝合效果不佳时,可转移邻近肌肉或其他组织覆盖、填塞加压止血。骨髓腔或骨孔内的出血则用骨蜡填充止血。

腔窦内出血及颈静脉破裂出血而又不能缝合结扎时,则可用碘仿纱条填塞压迫止血,以后再分期逐渐抽除。

对急性动脉出血,可选用手指立即压迫出血点,或压迫供应此区知名动脉的近心端,继而再用其他方法止血。   (四)药物止血   使用药物止血,可分为全身和局部用药两类。   1.全身用药止血 主要用于凝血机制障碍的病员或在大量输血时作为辅助性用药,以增强凝血机理,常用的药物有止血芳酸、止血敏等。   2.局部用药止血 术中渗血可使用明胶海绵、淀粉海绵、止血粉等药物。使用时先将上述药物敷贴于出血面上,再以盐水纱布轻压片刻,即可取得止血效果。为减少术中出血,还可局部注射含有1:。肾上腺素的普鲁卡因或生理盐水,也可用肾上腺素纱条直接压迫止血。   (五)热凝止血   使用电刀或光刀手术,可显著减少术中出血量。钳夹止血后使用电凝,可减少线扎,缩短手术时间。   (六)低温止血   低温降压麻醉(体温降至32℃左右)可减少机体周围组织的血容量,从而有效地减少术中出血。局部冷冻降温(通常使用液氮)后再行手术,也可明显地减少出血。   (七)降压止血   术中使收缩压降至10kPa(80mmHg)左右,即可有效地减少术中出血量。但时间不能过长,一般以30分钟左右为宜,且对有心血管疾患的病员禁用。

7.碘酊作为口腔内消毒剂的浓度应是

A.2.5%

B.2.O%

C.1.5%

D.1%

E.O.5%

答案:D

解析:碘酊用以口腔内消毒其浓度为1%,颌面部为2%,头皮部为3%

8.颌面部绷带最常使用的是

A.石膏绷带

B.卷带

C.弹力绷带

D.四头带

E.三角巾

答案:B

解析:颌面部最常用绷带为卷带(普通绷带)

绷带的选择   颌面部创口在使用敷料后多用绷带固定,以防止敷料的脱落或移位,并有保护创口、防止污染、减轻疼痛、止血和减轻水肿的作用。绷带种类较多,常用的有卷带、四头带和三角巾,此外,还有弹性绷带和石膏绷带。绷带的包扎方法也多种多样,有条件时可根据创口的部位、特点等选择适宜的绷带和包扎方法。   在颌面部最常使用卷带,有时也可用三角巾或毛巾等代替。某些颌骨的中、小型手术之后,为止血和减轻水肿,常用四头带(小老鼠)包扎或加压。四头带也用于鼻、颏部创口的包扎固定。石膏绷带用途很广,在颌面部常用于制作石膏帽,以利颌骨骨折的牵引复位、固定。上下颌骨骨折的固定,有时还加用弹性吊颌帽。

9.缝合面颈部皮肤,进针时针尖与皮肤的关系

A.针尖与皮肤呈15°角

B.针尖与皮肤呈30°角

C.切口两侧进针间距大于皮下间距

D.切口两侧进针间距小于皮下间距

E.以上都不是

答案:E

解析:针尖与皮肤呈90°角

缝合的原则和基本要求   1.原则 在彻底止血的基础上,自深而浅逐层进行严密而正确的对位缝合,以期达到一期愈合的目的。   2.基本要求   (1)切口两侧组织要接触良好,缝线包括的两侧组织应该等量、对称,避免留有死腔,否则将出现积血或积液,不但会延迟愈合过程,而且易导致感染。   (2)缝合应在无张力或最小张力下进行,以免术后裂开和愈后瘢痕过粗。根据手术性质、部位和术中情况确定合适的针距和边距,整形手术对此要求更高。   (3)缝合顺序应是先游离侧,后固定侧,相反则易撕裂组织。   (4)缝合面颈部皮肤时,除沿凹陷皱纹的切口可作内卷缝合、使瘢痕与皱纹的深浅一致外,均要防止创缘内卷及过度外翻,以免导致感染的愈合后瘢痕明显。为此,缝合应包括皮肤全层,进针时针尖与皮肤垂直,并使皮肤切口两侧进针间距等于或略小于皮下间距,才可达到满意效果。

切口两侧进出针间距大于皮下间距,造成皮肤创缘内卷;相反,进出针间距小于皮下间距则皮肤创缘呈现过度外翻。(常考)   (5)皮肤缝合进针点离创缘的距离(边距)和缝合间隔密度(针距)应以保持创缘接触贴合而无裂隙为原则,具体要求因手术性质和部位而有所不同。一般整复手术以缝合边距2~3mm、针距为3~5mm,颈部手术缝合边距为3mm、针距5mm为宜,而组织极易撕裂的舌组织缝合时,边距和针距均应增至5mm以上。   (6)缝合的组织之间不能夹有其他组织,以免影响愈合。   (7)缝合后打结的松紧要适度,过紧不但压迫创缘,影响血供,导致边缘坏死和术后遗留缝线压迹,而且可造成组织撕裂;过松则使创缘接触不良,出现裂隙,以致发生渗血、感染,还可使组织愈合过程中瘢痕增粗。   (8)在功能部位(如口角、下睑等)要避免过长的直线缝合,否则愈后瘢痕直线收缩,导致组织器官移位,临床上常以对偶三角瓣法换位呈“Z”曲线缝合。   (9)选用合适的缝线,口腔颌面外科常用l-0、3-0和1号线,应根据不同情况选用。   (10)张力过大的创口缝合,应作潜行分离和减张缝合。

10.皮肤创口缝合后过度外翻是因为

A.进针点距创缘过远

B.两侧进针深度不一致

C.皮肤切口两侧进针间距大于皮下间距

D.皮肤切口两侧进针间距小于皮下间距

E.打结过紧

答案:D

解析:道理同掐大腿,两手指离得越近,掐的越深,掐住的肉越往外鼓,呈外翻趋势

11.纵式或横式外翻缝合的选择根据是

A.术者的习惯

B.创缘血供方向

C.创口区域皮纹方向

D.创口内翻倾向的严重程度

E.创口周围是否存在重要的解剖结构

答案:B

解析:外翻缝合的选择依据为血供

外翻缝合(褥式缝合) 适用于创缘较薄的粘膜、松弛的皮肤以及有内卷现象的创缘缝合,其特点是能有更多的创缘组织面外翻接触,以保证创口愈合。外翻缝合又有纵式和横式之分,选择时应考虑创缘血供方向,使其与缝线方向一致。为防止横式外翻缝合造成创缘缺血、坏死,缝合时边距不宜过大(一般不超过3~4mm),针距也应适当加大,其间若加以间断缝合则效果更为理想。

12.口腔门诊小手术常用

A.仅消毒,不铺消毒巾

B.孔巾铺置法

C.包头法

D.三角形手术野铺巾法

E.四边形手术野铺巾法

答案:B

解析:孔巾铺置法适用于门诊小手术,三角形手术野铺巾法,适用于口腔、鼻、唇及颊部手术,四边形手术野铺巾法适用于腮腺区、颌下区、颈部及涉及多部位的大型手术

13.不宜行组织活检术的肿瘤为

A.舌癌

B.骨肉瘤

C.黏液瘤

D.颈动脉体瘤

E.恶性淋巴瘤

答案:D

解析:血管性肿瘤或血管畸形、恶性黑色素瘤一般不作活检

穿刺检查 多用于囊性肿块,对于有波动感或非实质性含液体的肿块可用穿刺检查。通过穿刺抽吸肿块内容物,了解内容物的颜色、透明度、粘稠度等性质,可以进一步协助诊断,例如:血管瘤可有血液抽出;舌下腺囊肿有蛋清样粘液抽出;脓肿可以抽出脓液。必要时抽出物还应送病理或涂片检查,以进一步确定其性质。   穿刺应在严格消毒的条件下进行,选用适宜的针头则更奏效(临床上脓肿穿刺常选用8号或9号针头,血管瘤用7号,而唾液腺肿瘤和深部肿瘤多用6号的细针穿刺行细胞学检查,又叫细针吸取活检)。穿刺时要注意进针深度和方向,以避免损伤重要组织结构。如临床上怀疑是颈动脉体瘤或动脉瘤,则禁忌穿刺;怀疑是结核性病变或恶性肿瘤时,进针时要注意避免因穿刺造成经久不愈的窦道或肿瘤细胞种植。   3.活体组织检查 取局部组织作组织病理检查可确定病变的性质、类型及分化程度,对诊断和治疗常具有决定性意义。根据病变的部位、大小、深浅及性质可分别采用穿刺抽吸、钳取和切取活检。   一般来说,这种检查可以确定病变性质、组织类型以及分化程度,但是,由于活检有其局限性,有时不能反映出病变的全貌,所以还必须结合临床与其他检查综合分析,才能得出正确的诊断。从原则上讲,应争取诊断和治疗一期完成:必须先行活检者活检时间和治疗时间应尽可能接近。常用的活体组织检查方法如下:   1)切取活体组织检查适用于表浅有溃疡的肿瘤。可以不用麻醉或局部阻滞麻醉下进行,浸润麻醉不宜采用。用11号手术刀,最好在肿瘤边缘与正常组织交界处切取0.5-1cm一块楔形组织,立即放入10%福尔马林溶液中固定,以备病理检查。操作中的注意事项:勿使用染料类消毒剂消毒,以免影响组织染色;勿用电刀取材(蛋白质变性);勿钳夹挤压组织块,以免组织、细胞变形;勿在坏死组织表浅处切取;

特别注意:血管瘤和恶性黑色素瘤一般不作活体组织检查,以免造成大出血或肿瘤快速转移。

2)吸取活体组织检查适用于深部肿瘤或表面完整较大的肿瘤及颈部大的淋巴结可行吸取组织检查。

优点:痛苦小,可协助诊断。缺点:吸取组织过少,又可引起出血或肿瘤扩散

操作方法:皮肤消毒,局麻后用尖刀将粘膜或皮肤刺开0.2cm的破口,用带芯的穿刺针接上50ml针筒,自破口处刺入肿瘤,注意避开重要神经血管,进入肿瘤后,强抽针筒栓子保持针内负压,然后将针向各个方向穿刺两到三次,切断吸入针管内的组织,缓慢拔除针头后方可去除负压。穿刺后如需手术应将穿刺点皮肤一并切除。

3)切除活体组织检查适用于皮肤黏膜完整,位于深部的可切除的小型肿瘤或淋巴结。切除边界应包括一部分正常组织。

4)冷冻活体组织检查适用于已决定手术治疗的病变,应争取冷冻检查和手术一期完成。冷冻活体组织检查是一种能迅速确诊的病理检查方法。但由于切片较厚,对肿瘤的性质及类型不易完全确定。目前确诊率在95%以上,应注意的是:冷冻标本需要新鲜标本,送检前不要进行固定。

14.对口腔颌面部有张力创口处理的方法中,错误的是

A.充分潜行分离

B.减张缝合

C.应用辅助减张法D.附加切口

E.尽力拉拢缝合

答案:E

解析:abcd均有减张效果

缝合的原则和基本要求   1.原则 在彻底止血的基础上,自深而浅逐层进行严密而正确的对位缝合,以期达到一期愈合的目的。   2.基本要求   (1)切口两侧组织要接触良好,缝线包括的两侧组织应该等量、对称,避免留有死腔,否则将出现积血或积液,不但会延迟愈合过程,而且易导致感染。   (2)缝合应在无张力或最小张力下进行,以免术后裂开和愈后瘢痕过粗。根据手术性质、部位和术中情况确定合适的针距和边距,整形手术对此要求更高。   (3)缝合顺序应是先游离侧,后固定侧,相反则易撕裂组织。   (4)缝合面颈部皮肤时,除沿凹陷皱纹的切口可作内卷缝合、使瘢痕与皱纹的深浅一致外,均要防止创缘内卷及过度外翻,以免导致感染的愈合后瘢痕明显。为此,缝合应包括皮肤全层,进针时针尖与皮肤垂直,并使皮肤切口两侧进针间距等于或略小于皮下间距,才可达到满意效果。

切口两侧进出针间距大于皮下间距,造成皮肤创缘内卷;相反,进出针间距小于皮下间距则皮肤创缘呈现过度外翻。(常考)   (5)皮肤缝合进针点离创缘的距离(边距)和缝合间隔密度(针距)应以保持创缘接触贴合而无裂隙为原则,具体要求因手术性质和部位而有所不同。一般整复手术以缝合边距2~3mm、针距为3~5mm,颈部手术缝合边距为3mm、针距5mm为宜,而组织极易撕裂的舌组织缝合时,边距和针距均应增至5mm以上。   (6)缝合的组织之间不能夹有其他组织,以免影响愈合。   (7)缝合后打结的松紧要适度,过紧不但压迫创缘,影响血供,导致边缘坏死和术后遗留缝线压迹,而且可造成组织撕裂;过松则使创缘接触不良,出现裂隙,以致发生渗血、感染,还可使组织愈合过程中瘢痕增粗。   (8)在功能部位(如口角、下睑等)要避免过长的直线缝合,否则愈后瘢痕直线收缩,导致组织器官移位,临床上常以对偶三角瓣法换位呈“Z”曲线缝合。   (9)选用合适的缝线,口腔颌面外科常用l-0、3-0和1号线,应根据不同情况选用。   (10)张力过大的创口缝合,应作潜行分离和减张缝合。

15.颌面、颈部手术后,负压引流拔除的时机一般为24h引流量小于

A.ml

B.80~90ml

C.60~70ml

D.40~50ml

E.20~30ml

答案:E

解析:记住,24h,20~30ml

口腔颌面外科常用的引流物有以下几种:   1.片状引流 引流物由废橡皮手套剪成条状制成。主要用于口外创口小量渗液的引流,有时口内创口引流也用。其形状、长短和宽窄视手术性质、创口的深浅和引流液的多少而定。   2.纱条引流 多用特制的油纱条和碘仿纱条作为引流物。油纱条具有刺激肉芽组织生长的作用,主要用于脓腔引流;碘仿纱条的防腐、杀菌、除臭作用强,常用于重度和混合感染的创口引流,也用于口腔内创口的引流。   3.管状引流 由普通细橡皮管或导尿管剪成引流物,因系管状,故具有引流作用强和便于冲洗及可注药的特点,多用于颌面颈部较大创口和脓腔的引流。现临床上亦常应用半管引流,引流物系剖开的橡皮管,既保持了引流作用强的特点,又减少了对创口的刺激。   4.负压引流 利用细塑料管或橡皮管在创口旁另戳创引出,接于吸引器、吸引球或胃肠减压器上,使创口产生负压,从而达到负压吸引的引流目的。此引流法优点较多,具有较强的引流作用,而且不需加压包扎伤口,病员感觉舒适;因创口内是负压,组织间则合紧密,利于创口愈合,也不易继发感染。主要用于颌面颈部较大手术的术后引流。   上述前三种引流方法,创口是开放的,故亦称开放引流,后一种创口是封闭的,故亦称闭式引流。   (三)引流应注意的事项   1.引流的时间 引流物的放置时间应因手术不同而异。污染创口或为防止;积血、积液而放置的引流物,多在24~48小时后去除;脓肿或死腔的引流物应放置至脓液及渗出液完全消除为止;负压引流的去除时间则视引流量的多少而定,一般24小时内引流量不超过20~30ml时,即可拔除引流管。引流物为异物,在达到引流目的后,应尽早拔除。

引流名称

片状引流

纱条引流

管状引流

负压引流

适用

主要用于口外创口小量渗液的引流,有时口内创口引流也用

油纱条用于脓腔引流

碘仿纱条用于重度和混合感染的创口引流

多用于颌面颈部较大创口和脓腔的引流,临床上亦常应用半管引流

用于颌面颈部较大手术的术后引流

  2.引流的部位 开放引流的引流物内端应放置在创口内深处,其外端则应依体位放在创口最低处,以利重力引流。负压引流管应避免放在大神经血管的附近,其戳创口也应封闭,才能收到负压效应。引流口的大小要适当,太小则引流不畅;太大,将在引流部位形成粗大瘢痕。   3.引流物的固定 引流物应妥善固定,以免被推入创口深部或向外脱出。预防上述现象的最常用、最牢靠的方法是利用引流口附近的缝线加以缝扎固定,也可在引流物外端穿以别针,以防被推入创口内。   4.负压引流的装接 患者术后回病房,即应将引流管连接于吸引器、吸引球或胃肠减压器上,并认真检查是否产生负压、引流效果,注意管头位置不可接错(低进高出),以免反将引流物或空气压入创口,引起感染或皮下气肿;同时,应观察引流液的色、质、量,并作记录,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百信医考通ID:baixinyikaotong

关于KQ88百信医考通

KQ88baixinyikaotong

年起,百信医考通与kq88口腔医学网成功牵手,专业推出以下口腔类资格考试课程:

1、口腔助理医师考前培训

2、口腔执业医师考前培训

3、口腔主治医师考前培训

4、护士资格考试考前培训

--

5

学习网址:









































北京哪家医院治疗白癜风得好
北京中药治疗白癜风效果最好的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rolvm.com/yfzl/4917.html
热点排行
血管瘤的不同类型介绍

血管瘤是先天的良性的肿瘤,是血管发育畸形所致,一般在出生后不久就出现。血……【查看详情】

精彩推荐
血管瘤的不同类型介绍

血管瘤是先天的良性的肿瘤,是血管发育畸形所致,一般在出生后不……【查看详情】

相关导读
血管瘤的不同类型介绍

血管瘤是先天的良性的肿瘤,是血管发育畸形所致,一般在出生后不……【查看详情】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合作伙伴 | 广告合作 | 服务条款 | 发布优势 | 隐私保护 | 版权申明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