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杨原源,郝大选,王建华医院·医院放疗科
1病例报告
患者,女,52岁。因眩晕,伴恶心呕吐15个月于-11-21住入医院。入院15个月前,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头晕,伴恶心呕吐,无头痛、意识障碍和肢体活动障碍等,在当地按“颈椎病”治疗后有所减轻。后上述症状反复出现,于-08医院行MR检查,考虑为“中耳胆脂瘤”,行手术治疗(具体不详),症状改善不明显。
-11-17于当地卫生院行头部及颈椎CT检查,结果提示,1)考虑脑膜瘤,2)左侧咽旁占位。遂来医院就诊。既往高血压病史2年余,最高血压/mmHg,规律口服硝苯地平片治疗,血压控制稳定。
专科检查,左侧耳前可触及一个4cm×4cm肿物,质韧,活动度差,无压痛。行头部平扫+增强MR示,1)鼻咽左侧壁肿块,向左侧咽旁侵犯,左侧咽隐窝及咽鼓管咽口消失,鼻咽腔近于闭塞;2)颈部Ⅰ~Ⅳ区多发淋巴结,部分增大;3)蝶窦占位;4)大脑镰结节,考虑脑膜瘤(图1)。
图1 颅内外沟通性脑膜瘤患者头部MR表现
注:A.MR示沟通性脑膜瘤颅内部分伴大脑镰旁脑膜瘤;B.颅外肿块呈明显均匀强化,边界清楚;C.矢状位示颅外肿块与颅内桥脑小脚区明显增厚强化的脑膜相连(箭头所指)
行鼻咽、颈、胸部增强CT示,1)左侧咽旁见软组织肿块影,约5.0cm×3.8cm,向外侵犯左侧岩尖部、翼内肌、翼外肌内侧份、腭帆提肌和腭帆张肌,并与左侧腮腺分界不清;左侧咽隐窝及咽鼓管口消失,鼻咽腔近于闭塞;向后侵犯左侧、左侧头长肌,局限性突入左侧桥小脑角区,脑桥及左侧小脑半球受压;向上侵犯颅底,部分包绕左侧颈内动脉致其局限性变细。2)颈部Ⅰ~Ⅳ区多发淋巴结,部分增大(图2A)。行鼻咽镜活检病理示,(鼻咽)黏膜慢性炎伴鳞状上皮增生,灶性区组织挤压(图3)。行咽旁肿物穿刺活检示,(左咽旁)形态符合脑膜瘤。
图2 咽旁肿块放疗前及放疗后增强CT表现
注:A.放疗前,左侧咽旁肿块,大小约5.0cm×3.8cm,增强后呈明显强化,边界清楚,咽腔明显受压变形;B.放疗后咽旁肿块较放疗前变化不大
图3 咽旁肿物的组织学表现(HE×)
注:小叶状的细胞排列成旋涡状,细胞边界不清
免疫组化:P40-,CK7-,CAM5.2-,CK-,Actin-,Ki-67低表达,CD68-,SyN-,CD56-,CgA-,S-+,CD34血管+,GFAP+,EMA+,Vim-;申请河南省病理大会诊,诊断为脑膜瘤,WHOⅠ级。综合影像学与病理学诊断意见,确诊为颅内外沟通性脑膜瘤(伴大脑镰旁脑膜瘤)。
随后组织神经外科、头颈外科、放疗科和肿瘤内科等学科联合会诊,最终结论认为因肿瘤侵及范围广(咽旁、颅底和脑实质等),肿瘤临近多个重要部位,手术风险大,不宜手术治疗。建议对颅底沟通病变进行局部放射治疗,暂不对大脑镰旁病变进行治疗,若颅底沟通病变放疗效果明显,再对大脑镰旁病变进行手术切除。遂针对颅底沟通病变行单纯局部放疗,采用适形调强放射治疗技术,剂量-时间分割为DT=60Gy/30次,5次/周。
治疗结束时复查CT检查提示,1)大脑镰及左侧颞骨旁脑膜增厚;2)左侧咽旁肿块并周围广泛侵犯,较前(治疗前)变化不大;3)双侧颈部多发肿大淋巴结,较前变化不大(图2B)。随访至-05-31,患者一般状况良好。
2讨论
脑膜瘤来源于软脑膜、硬脑膜及蛛网膜,约占颅内肿瘤的15%~30%,仅次于胶质瘤,居颅内肿瘤的第2位。其可发生于颅内任何部位,幕上较幕下多见,好发部位有大脑凸面、矢状窦旁、大脑镰旁和颅底等。起源于硬膜外的脑膜瘤称为颅外脑膜瘤(extracranialmeningioma)或异位脑膜瘤(ectopicmeningioma),约占全部脑膜瘤的1%~2%。而起源于颅内正常脑膜覆盖部位并沿临近间隙、解剖腔(孔)向临近部位蔓延的脑膜瘤,临床上称为颅内外沟通性脑膜瘤。由于该肿瘤较为罕见,且临床症状和体征无特异性,故极易误诊。
颅内脑膜瘤可见于任何年龄,其中良性脑膜瘤约占90%,高峰期为60~70岁,男女之比为2:1,而恶性脑膜瘤多见于30岁左右,男女之比为1:1。颅外脑膜瘤则以中年人多见,在既往报道中无明显性别差异。而颅内外沟通性脑膜瘤因其发病率低,目前尚无大宗病例报道。
7版WHO将脑膜瘤分成Ⅰ~Ⅲ级和15种形态类型,其中皮细胞型脑膜瘤、纤维型脑膜瘤、过渡型脑膜瘤、沙粒体型脑膜瘤、血管瘤型脑膜瘤、微囊型脑膜瘤、分泌型脑膜瘤、富于淋巴浆细胞的脑膜瘤和化生型脑膜瘤等9种形态类型为WHOⅠ级。脊索样脑膜瘤、透明细胞型脑膜瘤和非典型性脑膜瘤为WHOⅡ级。乳头型脑膜瘤、横纹肌样脑膜瘤和间变性脑膜瘤(恶性脑膜瘤)为WHOⅢ级。临床常见的形态类型为皮细胞型脑膜瘤、纤维型脑膜瘤和过渡型脑膜瘤。对于颅外脑膜瘤,Rushing等回顾性分析显示,其病理组织学特征与颅内脑膜瘤相同,大多为WHOⅠ级,常见形态类型为皮细胞型77.4%。而本例颅内外沟通性脑膜瘤,病理学确诊为WHOⅠ级。
颅内外沟通性脑膜瘤乃起源于颅内向临近部位蔓延的脑膜瘤,其组织来源和大体结构与颅内脑膜瘤基本一致。故瘤体的影像学表现也基本相同。在CT上,其以沙粒样钙化为特点。而在MR上,瘤体主要表现为“椒盐征”和明显均一强化。另外,CT对显示肿瘤内钙化有诊断优势,而MR对显示肿瘤侵犯周围软组织结构、脂肪间隙及脑膜情况要优于CT。可见,CT与MR检查相结合是发现和诊断颅内外沟通性脑膜瘤的主要影像学方法。
沟通性脑膜瘤引起的临床症状主要与肿瘤的起源部位、大小和累及的范围有关。因肿瘤可对周围结构的功能产生影响,症状往往表现出多样性。当其与视神经关系密切时,眼部症状和体征发生较早,以眼球外突为典型表现,而视力、视野和对光反射的异常多为晚期症状,是肿瘤增大的间接征象之一。由于本病的发生率低,临床表现无特征性,常误诊断为其他病变,故应注意与神经鞘瘤、鼻咽癌、三叉神经瘤、脊索瘤和垂体瘤等相鉴别。本例患者病史长达1年余,因头晕而就诊。其颅外病变主要位于咽旁间隙。该部位病变一般同时累及颈动脉间隙。因肿瘤持续缓慢生长,可包绕颈动脉鞘,并引起邻近颅底骨质吸收或硬化,需要与神经类和涎腺肿瘤相鉴别。
脑膜瘤首选手术治疗,对于颅内外沟通性脑膜瘤,需要根据其具体部位选择不同的手术入路,且往往需要多学科联合进行。残留者术后可以考虑补充放射治疗。单纯放射治疗对脑膜瘤的治疗效果目前尚不确切。本例患者经神经外科、头颈外科、放疗科和肿瘤内科等学科联合会诊,认为不宜手术治疗,故对颅底沟通病变行单纯局部放疗,采用适形调强放射治疗技术,剂量-时间分割为DT=60Gy/30次,5次/周。治疗结束时复查CT提示病变较前变化不大,但患者头晕症状明显减轻。随访至-05-31,患者一般状况良好。本研究认为,单纯放疗可作为不宜手术的脑膜瘤患者的姑息治疗,以期获得控制肿瘤和长期生存的治疗效果。
脑膜瘤是一种潜在可治愈性肿瘤,其复发及预后主要与病理分级有关。有研究发现,Ki-67增殖指数可作为判断预后及复发的指标。术后肿瘤残余、肿瘤附着于重要的颅内结构、Ki-67增殖指数高、肿瘤细胞多形性和非整倍体、患者年龄较大等均为预后较差的主要因素。
总之,在临床诊治过程中,如遇颅外范围广泛的软组织肿块,且增强MR呈明显均匀强化,在确认肿块与颅内正常脑膜覆盖部位关系密切并排除其他病变时,应注意颅内外沟通性脑膜瘤的可能,以避免漏诊和误诊。
来源:中华肿瘤防治杂志
北京看白癜风好点的医院北京市白癜风治疗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