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年4月23日一大早,中医院的诊断大楼里,防癌体检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护士身穿小蓝褂化身志愿者,为每位体检者提供导医服务。
防癌体检真的有必要吗?
徐志坚主任说,拿肺癌举例,肺癌现在已经成为咱们国家城乡居民第一位癌症死因。个体暴露在环境致癌剂中,大约需要20~30年才能发展为肺癌。在单个支气管上皮细胞发生癌变后,发展到直径1.0cm的肿瘤需要8~10年的时间。如果未经治疗,直径1.0cm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会在2~3年后死亡。在门诊发现的肺癌85%都是中晚期,就是因为作为肺癌的高危人群没有及时做防癌体检。早期肺癌治愈率能达到90%。所以任何一个治疗方案都不如发现一个早期癌更有效。
许多头颈部肿瘤通过医生的手、眼就能排查
头颈部肿瘤主要是指发生于头颈部组织,比如鼻腔、鼻窦、扁桃体、喉部,以及甲状腺、口腔等部位的肿瘤,这些肿瘤现在有发病率升高的趋势。徐志坚主任说,鼻腔、口腔等一些发生于浅表位置的肿瘤可以通过肉眼直视发现,另外一些头颈部组织肿瘤发生在浅表器官,比如头颈部皮肤、甲状腺、腮腺等,在体检时靠医生的视诊和触诊也能发现肿瘤的蛛丝马迹。
一滴血查癌症的准确性和必要性
徐志坚主任说,在临床当中经常能碰到专程跑来查肿瘤标志物的患者。事实上,如果给防癌检查手段做一个敏感性排序,排在第一位的应是对空腔脏器进行筛查的手段,比如胃镜、肠镜,这种检查可以直接看到肿瘤或是癌前病变。其次是像CT、核磁这样的影像检查,最后才是血液标记物检查。
关于外周血肿瘤标志物在癌症早期诊断中的使用,有两种错误认识,一种是过度依赖肿瘤标志物检查,认为肿瘤标志物很有用,可以代替胃镜、肠镜等侵入性检查,所以在一般体检项目的基础上加上肿瘤标志物检查就是防癌体检。另一种观点否定肿瘤标志物在恶性肿瘤早期诊断中的意义,认为外周血肿瘤标志物检查除了AFP和PSA对于肝癌和前列腺癌诊断有意义以外,对于其他恶性肿瘤的诊断没有意义。
在体检过程中,我们经常发现肿瘤标志物升高的人员,其中部分人员经过进一步的检查发现为恶性肿瘤患者,部分人员为良性疾病的患者。还有部分肿瘤标志物升高的人是恶性肿瘤亚临床期和早期患者,属于癌症极高危人群,应该进行进一步检查,定期复查和随访,这样能够实现对这部分人群的早期诊断。
体检发现肿瘤标志物异常后,需要进行长期的随访直至发现引起肿瘤标志物异常的原因或者随访至肿瘤标志物恢复至正常,以免错过宝贵的早期诊断时机。防癌体检是一个使用综合检查手段进行癌症早期发现的医疗过程,不仅包括肿瘤标志物检查,也包括影像学检查、腔镜检查,还有细胞学检查等。
谁最应该做防癌体检?
徐志坚主任说,大多数疾病是多种环境因素和遗传体质共同作用的结果,对健康不利的遗传体质所对应的一些与疾病发生相关的基因,我们称为疾病易感基因。相比普通人来说,拥有易感/致病型基因的个体更容易患病,但普通人的疾病相关基因虽然属于正常人的范围,也并非一定不会患病。
拥有易感/致病基因型的个体是从父母家系中获得一个或多个缺陷的易感基因。若父母亲双方有一个携带有缺陷的肿瘤易感基因,与非携带者相比,他们的下一代从父母亲处获得这个缺陷的基因概率升高。比如乳腺癌,如果母亲有乳腺癌,那么她的孩子患乳腺癌的概率是其他人的1-3倍。所以有肿瘤家族史的人,应该做防癌体检。
另外,从国家大规模的死因调查结果分析,目前年龄是一个主要的危险因素,40岁以上的人群肿瘤的发病率开始明显上升,年龄越大的人患肿瘤的风险越高。所以建议40岁以上的人也要做防癌体检。还有一些具有不良生活方式的人群,比如有吸烟、缺乏锻炼、肥胖等,我们也推荐其进行防癌体检。
专家介绍
徐志坚,男,中医院防癌体检中心副主任,副教授。北京健康医学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健康管理健康保险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北京朝阳区体检医疗质量控制委员会专家委员,多家健康类杂志编委。主持和参与有关肿瘤高危人群及早诊的国家支撑课题、北京市首发基金、国家自然资金、医科院特殊专向等重大课题10余项。
转自:子琳为您读健康
把手指按到下面的指纹上,识别图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