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9日下午,国家药监局发布《关于修订追风透骨制剂和蒲地蓝消炎制剂处方药说明书的公告(年第77号)》,对这对追风透骨制剂(胶囊剂、片剂、丸剂)和蒲地蓝消炎制剂(片剂、胶囊剂、口服液)的说明书增加警示语,并对、、项进行修订。
在这则公告中,我们看到一个再熟悉不过的药品名字——
蒲地蓝
蒲地蓝在日常用药中,似乎是“百搭”的存在:感冒、扁桃体发炎、手足口病、腮腺炎、荨麻疹、鹅口疮……无论大人还是孩子,一旦遇上病毒感染、发炎发烧,去医院开药,或多或少都会遇上蒲地蓝。
甚至,一些儿童牙膏、成人牙膏、漱口水,都加入了蒲地蓝精华成分,声称牙膏可以吞咽,不仅消炎,还温和呵护牙龈健康。
如此看来,蒲地蓝真的是一剂“神药”。
但是,我们都知道“是药三分毒”的道理,那么,为什么使用如此广泛的蒲地蓝,会如此“安全”,让那么多人对它的功效如此信赖?
翻一翻家里的蒲地蓝说明书,我们不难发现,在药物不良反应、禁忌、注意事项里都写着“尚不明确”。
尚不明确?就是还没发现?那不是很安全?
这次,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给了当头棒喝:别天真了,蒲地蓝并不是%安全!
关于蒲地蓝消炎制剂处方药说明书的修订(包括蒲地蓝片剂、胶囊剂、口服液),明确指出了该药的不良反应,并指出慎用人群:孕妇、过敏体质者、脾胃虚寒者。
再次划重点:孕妇慎用!过敏体质者慎用!脾胃虚寒者慎用!
蒲地蓝药物的主要成分是蒲公英、黄芩、苦地丁、板蓝根。而这四大中药主要性状和功效主要是苦寒、清热、解毒:
蒲公英:苦、甘、寒。清热解毒,消肿散结,利湿通淋。
黄芩:苦、寒。清热燥湿,泻火解毒。
苦地丁:苦、寒。清热解毒,活血消肿。
板蓝根:苦、寒。清热解毒,凉血利咽。
而专家指出,这类药物如果不对症使用或长期使用,尤其对孩子而言,容易导致脾胃失调、抵抗力下降,对于女性而言,容易气血不足,月经不调。
中成药是以中药材为原料,经炮制加工而成。很多人都认为,中药、中成药是绿色天然的,“有病治病,无病健身”,比西药更安全、无副作用。
然而,和西药说明书中,清晰明确的药理说明相比,很多中药的药理毒理作用尚不明确,也缺少系统完整的数据支持,中医讲究辨证施药,要按病人体质来判断,如果不遵医嘱,不依病情,不按剂量,会带来各种药源性伤害,甚至危及生命。
近年来,随着中药新品种新制剂的不断开发,中药饮片和中成药的广泛应用,由中药引起的药源性疾病事件呈现出上升的趋势。
中药药源性疾病会导致人体器官功能失调或组织损害,严重者危及生命。临床表现主要有消化系统、心血管系统、泌尿系统、呼吸系统、血液系统、神经系统、免疫系统等七大系统损伤。
*来源: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院
如何参与点击下方链接查看详细介绍!
关于中药带来的风波与争议,在我们身边屡见不鲜:
年国家公布的药品不良反应年报中,前20位均为中药注射剂,而其中“双黄连注射液”的不良反应报告“名列第三”,此后多年居高不下,全国接连发生多起注射双黄连注射液后发生不良反应致死病例。今年6月,国家药监局明确要求:4周岁及以下儿童、孕妇禁用双黄连注射剂。
喜炎平注射液是一种儿科常用中药,主要成分是穿心莲内脂磺化物,一度被《手足口病诊疗指南》、《甲型H1N1流感诊疗方案》及《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症防治指南》列为推荐用药,但过敏样反应、过敏性休克、紫绀、呼吸困难等不良反应的告发,在年被国家药监局发布通知召回。
凉茶在中国很多地区都被作为日常汤饮,尤其到了夏季,凉茶成了很多人祛暑降火的首选饮品。而在广东台湾等地区,还喜欢以中药入膳进行进补。然而有研究显示,与对照组(健康人)相比,更热衷于进补的台湾中南部人,尿毒症发病率显著高于北部;而食物清淡的广东,理论上慢性肾病的发病率应当低于全国水平,实际上却高出全国平均水平2个百分点,罪魁祸首便是大量无节制使用中草药。
茵栀黄一直是治疗新生儿黄疸的常用药,几乎每个宝宝都用过。由于可能出现严重的过敏,现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发文修改了茵栀黄注射液的说明书,要求增加“本品不良反应包括过敏性休克”的警示语,并第一次明确了“新生儿、婴幼儿禁用”。
中药减肥曾一度流行,其中很多成分都以利湿、清热为主要功效,但这些中草药含有马兜铃酸,会损伤肾小管,导致不可逆的肾脏损伤,长期服用可演变为尿毒症。
曾有新闻报道,为给新生儿去胎毒,很多地区有给新生宝宝泡金银花黄果仔水、喂黄连水、金银花水的习惯。但很多黄疸宝宝因此病情加重,甚至引发核黄疸、蚕豆病,对脑细胞造成不可逆的损伤。
安徽医科大学的许建明教授年曾开展一项覆盖全国16医院的药肝回顾性调查,结果显示,多例药物性肝损伤病例中,中草药的致病因素占20.6%。年,来自重庆医院的一篇论文显示,中国从年到年的例药物性肝损伤病人中,“中草药是导致中国药物性肝损伤的第二大原因”,占18.6%。排在药肝比例首位的是西药中的抗结核药,占将近1/3。
没有百分百安全的药,巧用是良药,治病,滥用是毒药,要命。
尤其关于儿童用药,重要并不是真正安全放心的首选,需要意识到的是,用任何药都有风险。
给孩子用药,我们要尽量选疗效确切、安全性更好的药物,不能将孩子至于未知的风险中。我们家长大多不是专业医生,无法准确判断孩子的病情,因此,给孩子用药一定要注意以下几方面:
严格遵照医嘱,参考宝宝的年龄、体重来分配用药剂量
不要采取强灌、硬塞的方式喂药,容易呛到甚至窒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