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口度:上下中切牙的切缘间的距离,被检查者示中无名指3指末节宽度。
正常开口度:3.7-4.5cm
开口受限:①轻度2-3cm二指
②中度1-2cm一指
③重度1cm以内<一指
④完全不能开口
唇,颊,舌,口底,下颌下区的病变-双指双合诊或双手双合诊
双指合诊:一手的拇指,示指-唇颊部检查
双手合诊:双手-口底,下颌下检查(由后向前)
腮腺-示中无名指三指平触忌用手指提拉触摸
瞳孔-颅脑损伤
脑脊液鼻漏-前颅底骨折(颅前窝)
脑脊液耳漏-中颅底骨折(颅中窝)
腭裂-腭裂语音(重鼻音)
舌根部肿块-橄榄音
动静脉畸形/蔓状血管瘤-吹风样杂音
淋巴结检查
患者:取坐位,头稍低,略偏向检查侧。
检查者:站在右前方由浅入深滑动触诊。
顺序:枕部,耳后,耳前,腮腺,颊,下颌下,颏下,沿胸锁乳突肌前后缘,劲前后三角,直至锁骨上凹。
口诀:枕耳后前腮颊下颏胸锁劲前后锁骨上
颞下颌关节检查:①面部与关节动度检查,(耳屏前扪诊/外耳道触诊)②咀嚼肌检查③下颌运动检查。④咬合关系检查。
正常人每天唾液总量:~mL
每分钟:0.5mL
腮腺和下颌下腺:90%
舌下腺:3%~5%
穿刺检查:脓肿穿刺-8号或9号粗针
血管瘤病变-7号针
唾液腺和深部肿瘤-6号针(细针吸取活检)
注意:劲动脉体瘤或动脉瘤-禁忌穿刺
连续手术应遵循原则:???无菌,污染,感染
高压蒸汽灭菌:一般器械,布类,纱布,棉花类,橡胶类
干热灭菌法:?玻璃,陶瓷,明胶,海绵,凡士林,油脂,液状石蜡和各种粉剂。
常用消毒药物:碘酊口内消毒浓度1%颌面部2%头皮3%氯已定溶液:皮肤-0.5%口腔及创口-0.1%消毒方法:正常创口:中心-四周感染创口:四周-中心消毒范围:头劲部手术-术区外10cm四肢,躯干-扩大20cm口腔内手术或手术穿通口腔者:?先消口再消面劲部肿瘤手术:多采用电刀,也可用光刀。
整复手术:用钢刀,不使用电刀或光刀
①大面积的静脉渗血,瘢痕组织,某些肿瘤切除时的广泛渗血-温热盐水纱布压迫止血
②局限性查不到明显出血点-荷包式缝合或多圈式结扎止血
③移动性差,不能缝合或缝合效果不佳-填塞加压止血
④骨髓腔或骨孔内的出血-骨蜡填充止血
⑤腔窦内出血及颈静脉破裂出血不能缝扎-碘仿纱条填塞压迫止血
钳夹止血-是目前最多最普遍的方法
全身用药止血:氨甲苯酸,酚磺乙氨
常用局部药物止血:明胶海绵,止血粉锐性分离:适用于精细的,分离粘连坚实的瘢痕组织,对组织损伤小,直视下进行钝性分离:?适用于正常肌肉和疏松结缔组织分离,有包膜良性肿瘤的摘除。对组织损伤较大,可在非直视下进行。缝合的目的:促进一期愈合,除手术后的裸露骨面以及感染创口外(不做初期缝合)
基本要求:正确对位,分别缝合,两侧等量对称,避免留有无效腔,应在无张力或最小张力下进行缝合,先缝游离侧后固定侧
正常情况下:进针时针尖与皮肤垂直
两侧进针间距≤皮下间距
内卷:进出针间距>皮下间距
过度外翻:进出针间距<皮下间距
整复手术:边距2-3mm,针距3-5mm
劲部手术:边距3mm,针距5mm
舌组织缝合:边距针距均应增至5mm以上
片状引流:废橡皮手套,用于口外少量渗液。
纱条引流:碘仿沙条用于重度和混合感染的口腔内,油纱条用于脓腔。
管状引流:细橡皮管,用于颌面颈部较大创口脓腔。
负压引流:管+负压吸引装置,用于较大手术术后,如劲淋巴清扫术,下颌骨切除术,腮腺摘除术
引流时间:
污染创口,防止积血积液→24h~48h去除
脓肿或无效腔→脓液渗出液完全消除为止去除
负压引流→24h引流量少于20~30mL去除
初期或一期愈合:缝合的,在7-10天内全部愈合
无菌创口:未经细菌侵入,包括早期灼伤和某些化学性损伤已经及时处理者。
污染创口:非无菌条件下,与口腔鼻腔相通或口腔内手术的窗口。
感染创口:细菌已经侵入繁殖,引起急性炎症,坏死化脓。补充:感染创口脓肿切开后不应缝合,
引流物的去除:?无脓液排出后48h后去除
绷带的选择↓
卷带→颌面部最常使用
四头带→颌骨中小型手术鼻,刻部创口
颌面部常用的绷带:宽8~10cm长5m
①交叉十字绷带→适用于颌面部,腮腺区和上劲部
②面部绷带→适用于上颌骨,面颊部
③四头带的应用技术→适用于鼻部,下颌,刻部,压迫术后创口
以上内容源于医学综合指导用书《口腔颌面外科篇》,如有不足,欠缺之处请同行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