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
有
悉
心
呵
护
你
的
双
脚
吗
人的双脚一生平均要走12.5万公里,每走一步要承受3~5倍的体重。就是这样一个“顶天立地”的角色,却没能受到应有的重视,很多人不仅不爱护它,就连基本的护理、泡脚都很难做到。人的脚有26块骨头、33个关节,多条肌腱肌肉以及很多联系心脏、大脑、脊椎的神经和血管,其外在表现的不同寻常,都可能是身体敲响的警钟。这些症状别忽视跟痛症。警惕足底筋膜炎、跟骨高压症。起床或从椅子上站起来时,脚后跟的底部出现剧烈疼痛。行走数步稍缓解,随后疼痛又加重。穿太紧、太旧的鞋、人字拖等都会加重症状。脚部有黑痣。黑色素瘤可能出现在身体任何部位,包括脚趾,所以检查皮肤时不要漏过双脚,一旦有不明原因的黑痣出现,可能是皮肤癌的征兆。脚干。当心血液循环障碍。脚部皮肤干燥的罪魁祸首不仅仅是脚癣或过敏,很可能是血液循环不畅所致,使脚部无法接收足够的供血。脚趾甲下出现红线。谨防心内膜炎。这是小血栓破坏脚趾甲下毛细血管后导致血管破裂的结果,心内膜炎不及时治疗可能会导致心脏衰竭。脚总是感觉冰凉。可能是甲状腺功能减退。甲状腺素是调节新陈代谢的主力干将,其分泌不足会导致新陈代谢和体温调节出现异常,身体产生热量的能力大受影响,致使手脚冰凉。当然天生体寒的人可能也会手脚冰凉。麻木。麻木多与神经病变有关,如果你的脚时常出现麻木感,这可能是由于足部、脚踝或后背的神经萎缩所引起的。需要注意的是,短暂发麻可能是鞋子太紧或自身坐姿造成的,不必担心。脚抽筋。脱水通常会导致肌肉痉挛,同时,缺乏钾、镁和钙元素等营养元素也会导致痉挛。足部尤其足底,是很多内脏器官的反射区,按照生物全息理论的观点,脚同耳朵、第二掌骨侧等部位一样,成为人体的一个缩影,与全身脏腑器官有着紧密的联系。从中医理论来说,足部也是人体经络循行和穴位分布的重要部位,足太阳、足少阳、足阳明三条经脉走向止于脚部,足太阴、足厥阴、足少阴三条经脉走向起于足部,与头面部和胸腹部相关内脏器官密切联系。足部的传统经穴有33个,占全身穴位的1/10,还有很多的经外奇穴,以及足部反射区。它们有一定的诊断查病、治病和保健效果。因此,结合日常生活,足部保健要做到以下三点:1常泡脚中医的经络理论认为,五脏六腑自足三阴经(脾、肝、肾)始,踝部以下有66个穴位。冬天由于寒冷的刺激,脚部血管收缩,血液运行发生障碍,易诱发多种疾病。泡脚的好处是可以促进脚底的血液循环,人体的脚底长期处于身体的最底部,在冬季微循环是很不充分的,泡脚有助于血液循环带走体内的废物并供给养分,驱除寒冷,甚至能起到改善心脏供血的作用,有利于消除腿脚酸困麻木、胀痛不适等疲劳症状。尤其是老年人,建议养成每晚睡前热水或者中药泡脚的好习惯,用约40℃的热水,泡脚时间不宜过长,15到30分钟即可,时间不宜过长,因为在泡脚过程中,由于人体血液循环加快,心率也比平时快,时间太长的话,容易增加心脏负担。以双脚皮肤发红、面部有微汗为宜。2常按脚底穴位足底有与人体各个脏器相联系的穴位和相对应的反射区,常按摩,能加强人体气血流通,疏通经络。比如,按摩足三里,可改善胃肠功能,促进血液循环,使脚变得暖和起来;按摩承山穴,可缓解脚酸、脚抽筋等症状;常按太溪穴可补养肾脏;常按涌泉穴,能改善心肺功能等。脚板穴位中,脚拇趾穴位主理肝脏,二趾主胃,三趾主脾脏,四趾主肺及肾脏;脚板靠内中间部分自上至下,主喉、胸、腹及胃;脚跟的穴位则可预防痔。将掌心置于膝上,张开手,无名指触及的地方便是三里穴,另外反手在膝后倒握住小腿,拇指用力按下觉得痛的部位也是三里穴,每日多按几次,相当于一日走十几公里的效果。还有一组穴位,用手促住小腿前方(足跟上面)轻轻按动,则可消除全身疲劳。3坚持运动运动能够锻炼脚部肌肉,是保护双脚的好办法。建议每天坚持小腿和足部运动30~60分钟,提脚跟、伸膝勾脚、甩腿运动等都可以。1.拉伸脚踝,取跪位,小腿前面和脚背着地,上身缓缓后仰,尽量伸展脚踝前端的肌肉和韧带,保持后仰姿势约1分钟。要注意的是,活动脚踝时速度不可太快,切忌用力过大、过猛,以防踝关节软组织损伤。2.上下活动脚掌,坐在椅子上,一只脚垂直着地,另一只脚拉远、伸直。随着呼吸活动脚掌和脚踝,即吸气时脚尖尽量往脸方向钩,呼气时脚尖尽量向下压。脚掌动作必须配合呼吸,两脚分别交替做。3.强化脚踝,手扶楼梯扶手,双脚的前脚掌1/3位置站在台阶上,脚掌其余部分悬空,踮起脚跟放下,再踮起脚跟再放下,共做10次。图文编辑:李婧瑶司慧赵岩图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