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订阅哦!
绵阳北川4岁男童王彪,1岁时患先天性血管瘤,全家好不容易凑了6医院治病。医院外的医托骗至假诊所,花光救命钱,孩子也因拖延治疗病情恶化。而后,孩子母亲离家而去,父亲逃避现实不愿回家,有心脏病的爷爷为了救孩子,远赴新疆打工……
可恶!“医串串”骗光娃娃救命钱
两年前,王彪的父母找亲戚借了4万元,加上攒的2万元,医院治病。在医院门口,王彪的父母听信了医托的话:不开刀,不流血,少花钱,病就能治好。一家人被骗子带至一诊所“电疗”。一个多月后,孩子病没见好,6万元救命钱却被骗光。骗子称:回家后血管瘤就会慢慢消散。如今,血管瘤越长大越大,家人才发觉受骗,但他们既想不起假诊所的名字,也没有任何单据凭证。
可怜!父母都丢下孩子不管
因为穷和孩子生病,王彪父母在一年多前离婚,母亲再没看过孩子一眼,每当提起妈妈,小男孩总是更害羞。孩子的父亲离婚后也极少回家,对孩子和家,基本采取逃避态度。王彪的爷爷王荣全也不清楚儿子在哪打工,电话也很难打通。记者选择不同时段拨打王彪父亲的电话,打了几天,从未有人接听。
可悲!娃娃的病已拖了三年
“孩子的病已经拖了3年,不能再拖了,求求你们救救他。”王荣全卷起孙子的袖口,一颗馒头大红色血管瘤露了出来,孩子有些不好意思,低下头,但仍乖乖举着手。如今,孩子由奶奶一人照料,60岁的王荣全虽有心脏病,却坚持每年去新疆打工。不管是帮人种地还是摘棉花,只要能存些钱,王荣全都愿意干,“我想给孙孙存点医药费,能存好多算好多。”
记者手记:只愿孩子的病还来得及治疗
孩子的爷爷王荣全很坦白,当年地震,北川农村的房子被毁,全家拿了1.9万元补贴,借了点首付款,又贷款30多万,一家人到县城买了房,安定下来。每月还款多,压力不小,但当时孩子没得病,一家人紧巴巴还过得去。但孩子得病以后,全家就陷入了困境。记者不忍心去问老人,为什么不卖房治病。比起某罗三套房养老送妻育子(看了罗尔的采访,大多数网友都炸开了锅,而罗一笑更值得心疼)。那两个老人,老无所依,一个孩子,病而无父母养,更显得悲凉;也不愿谴责孩子的父母,他们可能也有自己的苦衷。我们第医院的医生,只愿孩子的病,还来得及治疗。
小益有话说:
在小益君看来,医托着实可恨!不仅骗去家人辛辛苦苦攒下的救命钱,更是拖延了病人的最佳治疗时期,导致病人病情加重。
这几年,医托事件可谓是劣迹斑斑:
年9月,殷女士因医院就诊,被医托误言,转而来到一家中医门诊部就诊。殷女士因救治无效死亡。
年4月12日,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级学生魏则西,他听了一位医师的推荐,在通过百度搜索和央视得知“医院”后前往就医,延误最佳治疗时间,最后去世。
年12月2日,就读巴中某学校初二的14岁女孩露露(化名)被医托忽悠,延误治疗时机,永远地离开了这个世界。
......
如何提高警惕,避免医托
近年来,医院等门诊场所,医院“旗下诊所”如何便宜,疗效如何好。他们的诈骗手段一般有如下4种:
1手段一:真情关怀
“真情关怀”这一招通常用在外地人及农村患者身上。他们会冒充患者“老乡”,热情询问病情,几句乡音交谈下来,患者极易失去警惕。
2手段二:低价促销
此类“医托”会用“大医院看病太贵,我知道一家小门诊,收费非常低,并且治疗效果也不错”等理由带患者去看小门诊。然而到了小门诊,一些不值钱的中草药可能收费上千元。
3手段三:同病相怜
“同病相怜”是“医托”骗取患者信任最常用的“杀手锏”。先套近乎得知患者病情,然后现身说法,谎称自己以前也得过这种病,医院老是看不好,结果到某门诊部让某教授治好了。
4手段四:移花接木
医院某专家而来的,“医托”便会以“某专家出国了”“专家号已经满了”等说法,医院看病的想法,把患者带到其他门诊。
虽然常年打击医托,但医托现象仍像“牛皮癣”一样难以根治。究其原因:
首先,医托行骗隐蔽性强。
其次,部分受骗群众文化程度低,警惕性差。
同时,部分患有疑难杂症患者怀有病急乱投医和侥幸心理。
安保人员对其只能劝诫和驱离,不能采取强制措施,对行骗过程取证难。
业内人士提醒,目前防范医托,医院加强监管、宣传,来诊病人与家属要提高警惕,另一方面也呼吁市民看病要选择正规医疗机构,对于“好心人”的热心推荐要多留个心眼。
▌部分来源:今日绵阳,巴中晚报
转发分享也是一种公益
想要了解爱心公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