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哪家白癜风医院最好 http://news.39.net/ylzx/bjzkhbzy/
外分泌性出汗是人体体温调节的基本方式。如果机体内温度超过下丘脑正常体温调定点,就会出现交感神经反应性全身出汗、血管舒张及呼吸过度,热量通过体表蒸发丢失,使机体中心温度恢复到正常水平,从而保持机体内环境的稳定[1]。出汗神经调节通路起源于下丘脑视前区,经由脑干侧索内侧区下行至脊髓内侧柱神经节前神经元突触。胆碱能交感神经纤维能够支配调节体表~万个外分泌性汗腺。这些汗腺以手掌及脚掌最为密集(~个/cm2),而身体背部最为稀疏(64个/cm2)。面部和眼睑汗腺由T1~4胸脊髓交感神经支配,上肢皮肤汗腺由T2~8胸脊髓交感神经支配,躯干皮肤汗腺由T4~12胸脊髓交感神经支配,而下肢皮肤汗腺由T10~L2胸、腰脊髓交感神经支配[2]。
1多汗症的病因及其分类多汗症是以机体过度出汗为特征的临床疾病。依起病原因分为原发性多汗症和继发性多汗症;依据发病范围分为全身性多汗症和局部性多汗症。
1.1原发性多汗症原发性多汗症是临床常见类型,其发病原因不明,但其在人群中总发病率可达1%以上。原发性多汗症一般在青壮年时期发病,出现临床症状,但也有在儿童期就出现多汗症状的患者,多汗症状持续到成人期末[3]。
原发性多汗症依据发病范围又可分为原发性全身多汗症和原发性局部多汗症。原发性全身性多汗症以机体出汗量超过正常体温调节所需、多汗症状累及全身为特征,它可表现为机体在低度刺激状态下出现体液过度丢失从而导致潜在性的脱水或电解质丢失[4]。原发性局部多汗症表现为双侧、相对对称的局部多汗症状。与由于运动和高温环境引起周身体温调节性出汗不同的是,原发性局部性多汗症发病部位多出现在手掌、脚掌、腋窝及头面部[5]。
1.2继发性多汗症继发性多汗症是继发于机体某些特异性疾病,也是这些疾病的一种临床表现;也可继发于临床药物治疗。多汗症状的改善有赖于原发病的有效治疗和致病诱因的消除。依据发病范围,又可将其分为继发性全身多汗症和继发性局部多汗症。
1.2.1继发性全身多汗症全身性多汗症可继发于机体系统性疾病,其中包括①内分泌疾病,如甲状腺机能亢进症、糖尿病、女性更年期及垂体功能减退等;②精神因素,如焦虑症及吸毒戒断症等;③肿瘤,如何杰金淋巴瘤、肾上腺髓质瘤、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及类癌等;④慢性感染性疾病,如结核、心内膜炎、变异性心绞痛;⑤发热性疾病;⑥药物,如抗呕吐药、抗癫药、三环抗焦虑药、氟西汀和纳可丁戒断、五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鸦片类、阿西洛韦及萘普生等;⑦其他疾病,如肢端肥大症[4,6,7]。
1.2.2继发性局部多汗症
局部性多汗症可继发于某些疾病,其中包括①周围神经病变,如家族性自主神经失调综合征(Riley-Day综合征);②脊髓疾病,如T6以上的脊髓损伤、脊髓空洞症等;③胸部肿瘤,如肺腺鳞癌、胸膜间皮瘤、脊髓瘤、骨瘤;④脑血管病变,如大脑半球、脑干或下丘脑血管梗塞;⑤腮腺损伤或手术导致的唾液分泌异常(Frey综合征);⑥皮肤疾病,如痣、血管瘤性错构瘤、皮肤多发性神经病变等[4,8-13]。
2多汗症的诊断
因为原发性多汗症与继发性多汗症致病原因不同,其治疗方法也不一样。原发性多汗症诊断标准为[14]:无明显诱因局限性可感多汗症状持续至少6个月,并伴有二个以上下列特征:①出现双侧或相对对称的多汗症状;②每周至少发作1次以上;③多汗症状影响日常活动;④起病年龄25岁;⑤有家族史;⑥睡眠时无多汗症状。
3多汗症的治疗
目前,对于原发性多汗症的治疗可采取多种方法,大体分为手术治疗和非手术治疗。不同的治疗方法是作用于汗腺神经-分泌通路中的不同的特定靶点:外科手术切除局部皮肤是作用于受累汗腺;止汗药是作用于汗腺-皮肤表面通道;电离子渗透疗法是阻断汗腺的分泌;胆碱能受体阻断剂是作用于神经轴突-汗腺突触间的神经介质;肉毒毒素是作用于神经突触的信号传导以阻止神经突触远端神经介质的释放;外科交感神经节切除术是作用于外周交感神经[7]。
3.1非手术方法治疗多汗症
3.1.1止汗药
长久以来,铝化合物被广泛用于治疗多汗症,其作用机制是在皮肤表面使汗液稠厚、结块,以阻塞毛孔来阻止汗液到达皮肤表面,或者通过使汗腺分泌细胞萎缩达到抑制汗腺分泌的目的[15]。在临床上,使用20%~25%氯化铝与70%乙醇混合溶液是治疗多汗症常用的一线止汗药物,特别是对那些手掌、腋下多汗症患者更为有效。但是,如果长期使用,常常会引起皮疹、搔痒或疼痛等皮肤激惹症状。
3.1.2电离子渗透疗法
其作用机制可能是局部电离子的变化干扰了汗腺的功能[16]。该方法特别适用于手足掌多汗症的患者,是治疗这类患者的二线治疗方法,持续数周的治疗可达到良好治疗效果[17]。该方法的不良反应是皮肤刺激、皮肤干燥和脱皮,而且不能用于孕妇及安装心脏起搏器、体内有金属异物的多汗症患者。
3.1.3胆碱能受体阻滞剂(抗胆碱疗法)抗胆碱能药物
作为系统性的治疗方法,常常用于全身性多汗症患者。其作用机制是阻断汗腺乙酰胆碱受体结合位点来达到抑制汗腺分泌的目的。然而,机体内遍布的胆碱能受体使该方法可导致广泛的抗胆碱能药物不良反应,这将影响这类药物的临床应用。
3.1.4肉毒杆菌毒素A
局部皮内多点注射肉毒毒素,可有效阻止神经轴突-汗腺突触内乙酰胆碱的释放,进而抑制汗腺分泌。该方法可用于治疗局部性多汗症患者,目前正受到越来越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