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网络
多形性腺瘤又称腮腺混合瘤,是一种含有腮腺组织、黏液和软骨样组织的腮腺肿瘤,故称“混合瘤”。腮腺混合瘤为口腔颌面部最常见的肿瘤之一,来源于腮腺上皮。肿瘤内除上皮成分外,还常有黏液、软骨样组织等。混合瘤好发于腮腺,其次为腭腺及颌下腺。腮腺混合瘤多见于青壮年人,一般无明显自觉症状,生长缓慢,病程可达数年甚至数十年之久。
别称:腮腺混合瘤
英文名称:mixedtumorofparotidgland
就诊科室:口腔颌面外科
多发群体:青壮年人
常见发病部位:腮腺
常见症状:耳下区的韧实肿块,有移动性,无压痛
一、临床表现
肿瘤多表现为耳下区的韧实肿块,表面呈结节状,边界清楚,中等硬度,与周围组织不粘连,有移动性,无压痛。如肿瘤出现下述情况之一时,应考虑有恶变之可能:
1、肿瘤突然增长迅速加快;
2、移动性减少甚至固定;
3、出现疼痛或同侧面瘫等。
肿瘤位于耳垂下方,较大时即伸向颈部。肿瘤呈硬结节状,有时其中一部分发生囊性变,其间有较软的结节。肿瘤与皮肤或基底组织无粘连,可被推动;生长缓慢,可数年或十余年不发生变化。如发生恶变,肿瘤常突然生长迅速,并与周围组织粘连而固定。晚期的恶变肿瘤可破溃,出现疼痛或面神经麻痹等症状,并在颈侧区有淋巴结转移。
二、组织病理学
多形性腺瘤有很大程度的形态学变异,肿瘤细胞类型多样,组织结构复杂,其主要成分有包膜、上皮和肌上皮细胞、间叶和间质成分。
有无包膜和包膜厚度不定,定量研究显示其厚度在15~μm。在主要为粘液样成分的肿瘤,可能实际上无包膜,肿瘤直接与邻近涎腺组织相邻。多数肿瘤都有向包膜突入的指状突起,肿瘤有在包膜附近或沿包膜形成裂隙的趋向。
上皮细胞成分的细胞类型变化多,包括立方样、基底样、鳞状、梭形、浆细胞样和透明细胞。
间叶样成分为粘液样、软骨样或透明变样,有时可构成肿瘤的大部分。粘液样物质中的肿瘤细胞是肌上皮细胞,外围细胞倾向于和周围间质混合。软骨样组织似乎为真性软骨,呈Ⅱ型胶原和硫酸角质素阳性,偶尔构成肿瘤的大部分,软骨内可形成骨,间质也可直接发生骨化生。肿瘤细胞间和间质内均质的玻璃样物质沉积在某些肿瘤中很明显,主要形成球状或片状,呈弹性蛋白阳性。
三、诊断
腮腺混合瘤的诊断依据全面的采集病史,以及进行局部体格检查,手术前需要行CT摄片检查,最终病理检查以确诊。术前一般不宜做活检。
四、治疗
腮腺混合瘤的治疗以手术彻底切除为原则。肿瘤的包膜常不完整,有时瘤细胞可侵入包膜或包膜外组织,若切除不彻底则将复发。故手术时不宜采用剜除肿瘤的方法而应将肿瘤连同其周围的腮腺组织一并切除。术中要注意保护面神经。如有恶性变,应按恶性肿瘤的治疗原则处理。
加入QQ群,与更多病理朋友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