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脏错构瘤

时间:2022-1-1 16:51:54 来源:腮腺血管瘤

患者,男,51岁,无特殊不适,到我院体检中心体检,超声发现肝脏右前叶可见一稍强回声区,大小约4.7cm×3.8cm,内回声欠均匀,其内可见小片状不规则无回声区,边界清晰尚规则,周边可见低回声晕圈,内部未见彩色血流信号。超声提示:肝右叶稍强回声结节(血管瘤?建议进一步检查)。

患者进一步做肝脏CT增强扫描提示:肝右叶占位,不除外错构瘤,建议随访复查)。辅助检查:血甲胎蛋白(AFP,27.26ng/ml)升高,乙肝“两对半”示“小三阳”,肝功-谷丙酶(.00U/L)、谷草酶(.80U/L)、谷氨酰转移酶(.80U/L)均升高。

之后在超声引导下行穿刺活检,病理诊断为肝错构瘤。

肝错构瘤

肝脏错构瘤是一种比较少见的主要发生于小儿的肝脏肿瘤样良性病变,1岁以内发病约55%,2岁以内发病约85%,男性略多于女性。肝错构瘤又称肝间叶性错构瘤,是起源于间叶组织的一种少见的良性肿瘤,由间叶组织组成,内含有较多门静脉分支及发育不良的囊性胆管,无淋巴管。间叶性错构瘤包括实性成分及囊性成分。临床特点本病早期多无症状,患者多以发现腹胀及腹部无痛性包块就诊,随肿瘤迅速增大,可出现纳差、睡眠不好、消瘦等表现。本病可发生在肝的任何部位,以肝右叶最为常见,多为单发,以囊性为主的囊实性肿块多见,可呈外生性生长,边界清晰,囊壁内光滑;以实性为主的肿块少见,肿块内含有多个小囊。实质性为主的肝错构瘤质地坚硬,无包膜,但又因肝细胞受压后而形成假包膜。

本病与肝血管瘤的超声鉴别。肝错构瘤超声图像表现:病变范围较大,内呈中-高回声,常为多个融合成片状高回声组成,间或有多个圆形无回声区,边界较清晰光滑,包膜不明显。彩色多普勒显示大多肿瘤内可见少量血流。常见的肝血管瘤声像图上多表现为较高回声,内部可观察到细小圆形或管状无回声,边界清晰。大多数较小肝血管瘤彩色多普勒难以显示血流。

手术切除是治疗本病的最好方法。小儿肝错构瘤应与肝母细胞瘤、畸胎瘤鉴别;成人应与肝血管瘤、肝癌、肝囊肿鉴别。

转载请注明:http://www.rolvm.com/jbby/13441.html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合作伙伴 | 广告合作 | 服务条款 | 发布优势 | 隐私保护 | 版权申明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