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有哪些要忌的 https://m-mip.39.net/disease/mipso_5984335.html
一、患者信息及影像
患者:男性,14岁。
主诉:出生时左颊部发现红色斑块,皮肤表面淡紫,按压软。
现病史:患者出生时即发现左颊部红色斑块,皮肤表面颜色变化,呈淡紫色,按压软,近年逐渐增大。三年前,无意发现右侧下颌骨膨隆,近来数月有疼痛、下唇麻木等症状。该患发病以来,无咳嗽、咳痰;无发热、胸闷、气短、胸痛;无饮水呛咳、声音嘶哑;无进行性消瘦、午后低热、夜间盗汗等。饮食、二便正常,睡眠良好。
既往史:无。
实验室检查:无特殊表现。
超声:无。
CT/MRI扫描:型号ORTHOPHOSXG3DCeph,球管电压60-90kV,管电流3-16mA。
二、病例问答挑战
问题1:该病例在CT图像中,较全景片获得那些更多信息?(多选)
A与牙根的关系
B病灶软组织密度改变
C病变区颌骨膨隆情况
D骨小梁形态变化
答案分割线
问题一解读
答案:BC
磁共振增强及功能检查:设备为GE1.5TSignaTwinSpeed扫描仪。采用头一颈联合表面线圈。扫描序列和参数如下:①横断面快速恢复快速自旋回波T2WI(FRFSET2WI):TR~ms,TE84.8ms,激励次数3。②横断面快速自旋回波T1WI(FSET1WI):TR~ms,TE8~9.9ms,激励次数2。层厚5mm;层距lmm;视野24cm×18cm;矩阵×。③冠状面FSET2WI。④横断面、冠状面增强T1WI,增强剂马根维显(Magnevist)。常规剂量为0.1mmol/kg,最大允许剂量0.3mmol/kg。
全景片可见
右下颌骨后牙区、角区骨质破坏,密度降低,下颌骨下缘见骨质膨隆,病变区下颌神经管增粗,相邻牙浮立。
CT图像上可见
病灶区骨质向颊侧、舌侧膨隆,以向颊侧膨隆明显,呈多囊状,见扇形骨小梁,病变内见软组织密度影,密度不均匀,增强后实性部分呈斑片状不均匀明显强化,可见迂曲血管影,明显强化部分CT值:平扫(35Hu)、增强(78Hu)。双侧咀嚼肌区、腮腺、颊部见不规则团块状、片状强化影,增强后CT值为84Hu。双侧颈部未见明显肿大淋巴结。
磁共振图像可见
CT图像区所示软硬组织相应病灶T1WI为中等信号,T2WI(压脂)为较高信号。
问题2:根据以上临床资料与影像学表现特点,该病例最可能的诊断为下列哪一项?(单选)
A骨肉瘤
B颌骨静脉畸形
C颌骨动静脉畸形
D角化囊性瘤
答案分割线
问题二解读
答案:B
病理所见
“右下颌骨”镜下可见大量大小不等的血管位于骨小梁间,管壁较薄,可见内皮细胞,部分管腔内含红细胞,血管间纤维组织增生,部分区域可见灶性炎性细胞浸润。
病理诊断
“右下颌骨静脉血管畸形”。
三、诊断分析思路
1本病例影像学表现提示的诊断线索全景图像特点为右下颌骨病变区骨质有膨隆,平片显示向下膨隆明显,病变累及下颌神经管,神经管稍显增粗,管壁骨质不完整,相邻牙呈浮立状。
CT平扫可见右下颌骨病变区骨质膨隆明显,向颊侧更甚。病变内部分软组织增强后强化明显,最高CT值达99Hu,平均为78Hu,部分可见呈迂曲血管影。部分骨小梁延相邻骨皮质排列呈扇形。双侧颌面部软组织内见强化明显病灶。未见增粗回流静脉、未见双侧颈部肿大淋巴结。
磁共振检查见右下颌骨内及双侧颌面部软组织内病灶于T1WI为中等信号,T2WI图像为高信号。
2本病例的读片思路(1)全景片的意义:全景片可以直接观察右下颌骨区病灶与下颌神经管、相邻牙根的关系,该病变区神经管的改变可排除牙源性病变的可能。
(2)CT图像的意义:能明确病变区骨质膨隆方向(颊舌侧膨隆,以颊侧为主),右下颌骨内病灶强化方式为蚓状、团块状、片状明显强化,根据该强化方式可考虑脉管畸形可能。骨小梁呈扇状排列是该病变影像学改变特点之一。双侧颌面部软组织内有脉管畸形病灶。
(3)MR图像的意义:在MR图像上,病灶信号不均匀,T2WI图像中呈高信号表现,提示该病变为液性成分为主。
(4)定性诊断:本病例特点为临床上14岁男性,病史较长,病变多发,累及软硬组织。主诉有右下颌骨病变区疼痛、麻木等症状,这些症状与恶性肿瘤相似。影像学表现中骨质吸收,骨小梁尚存,呈推移、扇形改变,骨皮质连续,可与恶性肿瘤相鉴别。病变CT增强后强化呈蚓状、团块状。颌面部软组织病变在CT、MR图像中的密度、信号改变均与颌骨内病变基本一致,因此考虑一元论。综上所述,本病例倾向诊断为良性病变。
四、诊断与鉴别诊断
1诊断要点本病例的特点为儿童男性患者,出生既有,多发累及颌面部软硬组织。右下颌骨区疼痛、麻木与恶性肿瘤症状相似,但出生既有、病史较长,及全景、CT、MR影像学表现中恶性征象不明显,扇形排列骨小梁、蚓状团块状强化方式、软硬组织多发等特点均提示为脉管畸形,综合分析可诊断为中低血循脉管畸形(静脉畸形)。
2鉴别诊断(1)骨肉瘤:以瘤细胞直接形成骨样组织为特征。肿瘤的主要成分为肿瘤性骨、肿瘤性成骨细胞和骨样基质。骨肉瘤是颌骨肿瘤中最常见的一种恶性肿瘤,好发于年轻人,10-30岁最多见,男性多于女性。早期症状是患部间歇性麻木和疼痛,很快转变为持续性疼痛,并可伴有反射性疼痛。下颌骨较上颌骨多见,均好发于后部。成骨型骨肉瘤以成骨为主,瘤骨结构可呈日光状、针状、棉絮状,部分以软组织肿块表现为主。部分骨肉瘤病变可穿破骨皮质,侵犯周围软组织,可见不规则瘤骨及Codman三角形成。
(2)颌骨动静脉畸形:又称为颌骨中心性血管瘤,实质上是颌骨内高血循脉管畸形,多为先天性病变,约占所有骨病变0.7%,一般好发年龄为20-30岁,表现为患部无痛性肿大。影像学图像中颌骨病变区见明显强化溶骨性病变区(血池),并可见提早显示、增粗回流静脉。本病例无增粗回流静脉,强化方式与动静脉畸形不同,因此可做鉴别诊断。
(3)角化囊性瘤:一种良性、单囊或多囊、发生于颌骨内的牙源性肿瘤,延颌骨长轴生长,病变较大时仍不引起颌骨膨大,膨胀方向多向舌侧。多发生于第三磨牙区,下颌骨较上颌骨多见,平扫CT值或接近于水液,或与软组织相等,增强CT上,病变内囊性病变无强化。本病例从膨胀方式,病灶内密度改变、神经管改变等方面都可以与角化囊性瘤做鉴别诊断。
病例供稿上海交通大学医医院放射科朱凌
专家点评
该病例为14岁男性患者,病灶位于右下颌骨角区及升支区。该病变影像学特点为平片上病灶向下膨隆,骨皮质较连续,下颌神经管显示不清。CT图像特点为,病灶向四周均有膨隆,骨皮质基本连续,部分连续性欠佳,增强后有团状、蚓状明显强化。磁共振图像特点为病灶为长T2长T1信号,团块状强化明显。在CT、磁共振图像中均可看到颌面部软组织内有脉管畸形病灶存在。
颌骨病变以牙源性病变为主,非牙源性病变所占比例较牙源性病变低。该病变需与牙源性肿瘤、囊肿鉴别,该病灶向四周膨隆,颊舌侧均膨隆明显,并且下颌神经管显示不清,根据这些表现可将良性牙源性囊肿及肿瘤排除。颌骨病变以骨质膨隆为主,骨皮质较连续,并且强化方式为团状、蚓状明显强化,这些影像学特征可与常见的骨肉瘤、原发性骨内癌等相鉴别。
颌骨脉管畸形中,文章发表较多的是中心性血管瘤即动静脉畸形,该病变虽部分强化明显,但没有早期出现的增粗的异常回流静脉,并且颌骨内无明显强化的血池,因此,可以将中心性血管瘤排除。结合颌面部其余软组织中的脉管畸形表现,可将该病灶,诊断为颌骨脉管畸形中的静脉畸形。
颌骨静脉畸形发生率小,在中文文献中并无报道,可如不对其有一定的认识会对临床治疗的制定产生误导,引起较为严重的后果。根据颌骨膨隆、骨小梁扇形改变,增强后团状、蚓状明显强化,对其影像学特点会有一定认识,加上对临床征象及病史的了解,可对其诊断有一定的把握。
点评专家:上海交通大学医医院放射科陶晓峰主任
参考文献:
1.VardasE,StavrouE,LeventisM,etal.Intraosseousmandibularvenousmalformation.JCraniofacSurg,,22(6):e44-47.
2.DammDD.Mandibularradiolucency.Venousmalformation.GenDent.Jul-Aug;59(4):-7.
3.AldridgeE,CunninghamLLJr,GalTJ,etal.Intraosseousvenousmalformationofthemandible:areviewoninterdisciplinarydifferencesindiagnosticnomenclatureforvascularanomaliesinboneandreportofacase.JOralMaxillofacSurg,,70(2):-.
4.PerskyMS,YooHJ,BerensteinA.Managementofvascularmalformationsofthemandibleandmaxilla.Laryngoscope,,(11):-.
快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