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仅四岁的女孩就患上了中老年群体才高发的高血压、腹主动脉瘤,而且因为腹主动脉瘤迅速膨大濒临破裂而腹痛如绞。辗转数千公里来到广州治疗后,医院血管外科联合小儿外科、心血管儿科、麻醉科等多学科专家,共同制定手术方案,成功为女孩破拆了这个随时可能破裂的“定时炸弹”,并前瞻性地为用更长、更粗口径的人工血管进行了病变血管替换,为孩子今后的生长发育预留了“空间”。
据悉,中山一院自年以来,已为10名未成年动脉瘤患者完成了人工血管置换手术,其中9名孩子长期生存。“和中老年群体往往因为高血压等基础病因素造成血管瘤不同,儿童、青少年的血管瘤更多可能是血管炎症因素导致。目前,我们也在和基础医学专家开展基因层面的研究,力争破解未成年人罹患动脉瘤的原因”,血管外科专家、中山一院血管外科姚陈教授表示。
手术团队在为4岁女孩实施手术。
随时可能破裂
小女孩一处腹主动脉胀大了三倍直径
家住大西北的小天今年4岁,是一个活泼可爱的小女孩。
她在三个月前突发严重腹痛,医院接受诊疗时,通过CT检查发现腹主动脉瘤,直径达3cm,而小天正常的腹主动脉直径仅为8毫米,病变部位扩张了足足3倍多。同时发现高血压,收缩压最高达毫米汞柱,超过正常阈值很多。
年12月25日,医院的建议下,小天的父母带她辗转数千公里来到中山一院血管外科,王深明教授、姚陈教授接诊小天并进行了初步的病情分析,考虑小天腹主动脉瘤合并高血压,需手术治疗,高血压原因仍需进一步检查。姚陈同步联系小儿外科徐哲教授及心血管儿科李淑娟教授将小天收入了心血管儿科进行治疗并进一步完善检查。
入住中山一院后,王深明教授、姚陈教授还组织小儿外科徐哲、心血管儿科李淑娟、麻醉科冯霞、医学影像科杨有优、血液科周振海、血管外科武日东、肾移植科李军、儿科ICU李易娟等多位专家教授和手术室廖冰野护士长进行了多次多学科协作诊疗会诊,讨论病情并制定手术方案。
王深明教授表示,综合小天的实际情况来看,她小小年龄就出现严重高血压症状和其一侧的肾脏出现萎缩有关,如何在围术期维持血压稳定和保护肾功能,是治疗的关键点。与此同时,4岁孩子的腹主动脉直径也就是8毫米,而人造血管的口径则为12毫米,血管吻合极度考验手术团队的手术规划和术中操作。“同时,孩子目前自体血管细小,但身体仍处在发育阶段,人造血管的选择既要保证手术成功,血流通畅,又要考虑小天血管未来发育增粗变长,为孩子今后的生长发育预留好足够的血管空间。”
小天CTA提示腹主动脉瘤(偏心性)
考虑到孩子的动脉瘤偏心性且合并高血压,破裂风险高,王深明教授、姚陈教授团队决定尽快为孩子进行复杂的手术。结合既往中山一院血管外科治疗小儿腹主动脉瘤的经验,专家团队规划了开刀手术行腹主动脉瘤切除,人工血管置换。因小天自体血管随着生长会逐渐变粗,因此决定采用更大号的人工血管进行吻合,以防止日后生长发育导致的血管狭窄。
中山一院教授团队多学科会诊制定手术方案
为患儿成功“拆弹”
进行人工血管置换手术
年1月10日,在王深明教授的指导下,血管外科姚陈教授主刀,小儿外科徐哲教授、血管外科武日东副教授作为助手,为小天进行了手术,在成功“拆弹”的同时,专家们特意将口径为12毫米的人工血管一端简称了10毫米口径楔形,便于与孩子的一端自有血管进行吻合。与此同时,为了给孩子生长发育后预留足够的血管长度,手术团队还特意将人工血管弯曲固定在了周边位置,成功地完成了病变腹主动脉段置换人工血管的手术。
小天术后在心血管儿科李淑娟教授团队的精心照顾下,血压、心率控制平稳,顺利拔除了腹腔引流管,腹部伤口愈合良好。姚陈、武日东两位专家术后每天都到心儿科查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