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女,54岁,于2年前发现左侧腮腺区肿物,约3.0cm×2.0cm大小,界限清楚,活动,实性,表面光滑,无明显触压疼痛,未见明显面神经受累征象。超声检查左侧腮腺内见大小约2.4cm×1.7cm偏低回声,边缘清晰,外形稍欠规整,内回声欠均质,后方回声增强。CDFI:内见条状血流信号。手术治疗
术中探查肿物位于腮腺深叶,有包膜,与周围组织无明显粘连。
病理诊断小结腮腺基底细胞腺瘤(basalcelladenomaoftheparotidgland,BCAPG)是一种较为罕见的涎腺良性上皮性肿瘤,虽然位居良性肿瘤第三位,但发病率远低于多形性腺瘤、腺淋巴瘤。是单一的基底样细胞构成并有清晰的基底细胞层,缺乏间质或软骨样基质。年WHO将其定义为单形性腺瘤的特殊亚型,其肿瘤生物学行为上多呈良性,缺乏临床特征。BCAPG好发年龄50~60岁,女性多发,肿块亦呈无痛性缓慢生长,大体形态呈圆形或卵圆形,表面光滑,包膜完整,与周围组织界限清晰。肿瘤剖面多呈实性,灰白色,但囊性变亦常见,剖面呈大小不等的囊腔,内含稀薄的棕红色黏液样物。好发于腮腺浅叶,且多为单发。基底细胞腺瘤的组织成分比较简单,特点为瘤细胞呈基底细胞样形态,瘤细胞无明显的异型性、多形性、核分裂像及坏死,肿瘤的间质为纤维结缔组织,缺乏黏液软骨样成分,因此病灶内部多表现为均匀的低回声为主。由于基底细胞腺瘤组织成分单一,肿瘤呈均匀膨胀性生长,且多有完整包膜,因此主要表现为椭圆形或类圆形。基底细胞腺瘤实质部分有许多血管内皮细胞形成的渠道,伴有丰富的细小毛细血管和小静脉,血流分级以2、3级为主,阻力指数(RI)较高,RI0.70,伴有后方回声增强效应。鉴别诊断腮腺基底细胞腺瘤(basalcelladenomaoftheparotidgland,BCAPG)应与其他常见的腮腺良性肿瘤如多形性腺瘤、腺淋巴瘤鉴别。
多形性腺瘤(图①、图②)可发生于各年龄段,女性多见,平均发病年龄在四十左右,常为单发,边界清楚;腺淋巴瘤(图③、图④)多发生于老年男性,一般认为与吸烟有关。图①多形性腺瘤
图②多形性腺瘤
图③腺淋巴瘤
图④腺淋巴瘤
根据发病年龄老年女性发病率高是基底细胞腺瘤一大特点,50-60岁女性多见(比多形性腺瘤要大10岁左右),再就是具有良性肿瘤的生长特征,生长缓慢,病程较长,无自觉症状,往往以无痛性肿块就诊等特点应考虑此病的可能。参考文献柯晓慧,唐丽娜,沈友洪,黄伟钦,杜忠实,王瑶琴,刘娜香.腮腺基底细胞腺瘤74例超声分析[J].福建医药杂志,,42(01):49-51.
金晶,孟国萍,戚庭月,孙红光,鞠萍,尹笑笑.超声在腮腺Warthins瘤和基底细胞腺瘤鉴别诊断中的价值[J].口腔颌面外科杂志,,28(01):40-44.
刘媛,范小晶,郭发金.腮腺基底细胞腺瘤的超声特征分析[J].当代医学,,24(10):-.
与超声同行,我们更具信心!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